【鉅亨網薛景懋 外電報導】
當中國企圖脫離過去以來不斷仰賴的投資與出口經濟增長模式,印度則正開始著手發展此種類型的經濟成長,預計印度在未來10年內將會搖身轉變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CNBC》報導,印度首相莫迪(Narendra Modi)在近期的演說與政策執行上,清楚表示,印度目前需要以出口製造、公共基礎和都市建設為導向的經濟增長。
德意志銀行(Deustche Bank)全球策略分析師Sanjeev Sanyal指出,這意味著印度將從目前的服務業導向轉為東亞國家的增長模式,改以大量的勞動力與資本帶動經濟成長。
Sanyal表示,若印度此項計畫成功,很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隨著中國經濟轉型之際,像印度這種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國家,即有機會成為製造業中心。
東亞經濟的成長模式,從日本到中國大致都如出一轍,能促成快速的經濟擴張,並維持好一段期間。但是,印度過去卻是以農業為重心躍升,跳過製造業引領增長的階段,直接進入服務業為主體的經濟體系。
印度目前製造業僅佔全國GDP的15%,而服務業卻貢獻達近60%。
Sanyal認為,印度擁有像寶萊塢、軟體等產業是相當好的情況,但是,卻無法創造充足的就業機會。他指出,印度這種產業的比重相當罕見,60%的經濟仰賴服務業,卻僅雇用全國28%的勞動力,農業方面佔經濟比重14%,動用的就業勞動人口則高達50%。
印度為擴展就業人口,當前亟需創造就業機會,估計2015年至2020年,就業人口將會從8.04億上升至8.56億,平均每年需要1000萬個新增就業機會。
經濟模式的轉換挑戰
然而,印度想從過去的經濟結構中轉變為東亞的擴張模式,絕非易事。
其中,如何使大量的資金開始流動並妥善運用,是最重要的關鍵,必須依靠金融銀行系統的快速擴展。
莫迪期望,在2015年1月印度能夠新開設7500萬個銀行帳戶,主要用意是希望提供有效、直接的管道,將補助津貼給予貧困的民眾。Sanyal表示,長期而言,此作法對於儲蓄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此外,東亞的經濟成長模式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但是,印度受限於宗教、種姓制度等嚴格的法律規範,執行上仍有相當程度的困難,而印度許多的城市早已以機器取代人力,目前也沒有辦法吸收更多的產業勞工。
Sanyal說道,一旦印度經濟成功轉型,將會為世界經濟帶來重要的轉捩。
儘管如此,並非所有專家都贊同印度進行經濟結構改革。
摩根大通(JP Morgan)首席經濟學家Jahangir Aziz質疑,相較於中國、斯里蘭卡、孟加拉等周邊國家,印度是否真能夠提供較低價的製造業服務。
Aziz指出,印度的勞動法規造成該國企業在聘用、開除人員時的困難,一直以來人力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反觀中國,各地區的基礎公共建設完善,可以降低貨物運輸的交通成本。
Aziz認為,印度可以投資基礎公共建設,但是,這些都需要時間。Aziz指出,服務業是目前民眾消費成長最快速的搖籃,若將資金運用在增強服務業的競爭力,是否更具效益?
『新聞來源/鉅亨網 http://news.cnyes.com/ 』
關鍵字: 財經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