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推動公共交通的觀點在上面的影片裡已經被說明了,接下來要看的是,為什麼是BRT?
在百度百科中指出:快速公交系統是一種高品質、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兩高三低”的公共交通形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理念。快速公交系統採用先進的公共交通車輛和高品質的服務設施,通過封閉式專用道路空間來實現快捷、準時、舒適和安全的服務。
排除了政令宣導的「和階社會」段落,高品質、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大致上是可以肯定的。
和私家車相比,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都沒有任何問題。這是公共交通的共性(以單位運輸人次計算)。
較高品質和較高效率,和私家車相比,也早晚成真(乘客的體驗)。因為道路面積不可能無限擴充,所以私家車的運輸品質在BRT擁有相對較高路權的情形下,品質和效率終會超過私家車。
和公車相比,除了低成本(建置成本)之外都成立。
和輕軌、MRT相比,低建設成本的優勢明顯。施工期也短。但品質、效率、長期污染和長期能耗都沒有優勢。(污染和能耗是長期比較,輕軌和MRT建設時耗用能源和資源較高)
和機車相比,除了效率難分上下之外(因為不是每個人騎車都很快啊),BRT勝出。機車只看油錢似乎比較省,但是機車還是要錢買的。還有隱性的安全問題。
單這樣看BRT似乎不一定是最佳解。
================================================================================
面對現實,我們來看看台中的實際情況。為什麼要選BRT。
■台中沒有錢
一句話打死。這就是我們台中要選擇BRT的最重要理由。其他理由其實相對這一點都是次要的。
文心路不是建了高架捷運嗎?為什麼有錢建文心路綠線,沒錢建很多人認為更重要的中港藍線?
因為綠線中央有補助啊。作為當初建設高鐵的配套,中央承諾要建綠線。所以這條我們有錢可以蓋。在高捷的慘賠經驗後,中央對雙北以外的地區要再立案建設捷運非常的保留。前交通部長毛治國(人家現在是行政院副院長囉)表示過不再興建「高運量」捷運系統,而以中運量、輕軌,乃至於公車捷運系統代之。連專家都支持這種說法。
自由時報--毛治國:高運量捷運,不再興建
事實上,中港路(個人不喜歡台灣大道這個名字)蓋MRT的門並未關死。但是交通部那邊傾向我們必需証明有運量來撐起MRT。在沒証明之前,連中運量都不太可能通過交通部這關。台中市有藍線MRT案,但據說還沒送行政院。但送了估計也不會過,不然台中市不會這麼拖拖拉拉,不就是送份報告嗎?掰一份出來誰不會?交通部應該是明示暗示都打過招呼了。(也就是你們送來也不會過)
「台中市政府開始以藍線BRT作為捷運藍線之先期系統以培養捷運運量,且未放棄中、高運量捷運系統(MRT)之爭取,但若BRT反應良好,也可能不再亂花錢蓋MRT捷運,改為經營輕軌的中長期方案。」(維基百科台中捷運藍線項)
在某個運量門檻以下,BRT操作成本是低於輕軌的,所以個人會這樣解釋:「藍線BRT是藍線MRT之前的過渡,但是如果夠用了,不排除就一直用下去」。因為改輕軌又是一大筆錢。
所以選擇BRT有「且戰且走」、「先求有,再求好」的意味在裡面。總不能一直等到中央態度變化吧。一千億花不起,幾十億我們擠擠還是有的。
■BRT建成速度快
工期是延誤了。台中市政府不願意鬆口。我替他們承認好了。死鴨子嘴硬到底是想呼嚨誰?
但是比起MRT甚至輕軌,BRT的工期短是大家有眼睛都可以看出來的。這有幾大好處:
1.對交通衝擊時間縮短 蓋個BRT就一堆人叫得快死了,要是蓋MRT挖下去,你看看台北哪條有五年內蓋完的?潛盾機?那是軌道部份,車站部份台北好像都是明挖覆蓋的。而且台北是沉積盆地,台中比較難挖一點。對交通的衝擊是隱性成本。不會顯示在帳單上。但是不能不考量。
2.早蓋好早享受 這不用解釋吧?
3.對執政者來說有政績 趕快蓋好,市政府才有政績可以誇口。以我小人之心來度君子之腹,其實我有點懷疑這也是BRT流行起來的原因之一。哪個市長沒有政績壓力?哈哈。老胡這是異類當了十幾年市長,一般市長蓋MRT的話根本都是給下一任剪綵的。看看那個綠線弄了幾年了。
■救綠線MRT
只有一條木柵線的時候,北捷運量也是soso而已。雙十路網成型後運量就很可觀了。高捷的十字路網(兩條能叫網嗎?)運量雖然日漸成長,還是大大的賠錢貨。可以想見如果綠線MRT只有公車配合,運量也不會太好看。綠線完工還有一段時間,如果來得及多蓋兩條BRT,到時候運量才不會見不得人。
高捷一年虧24億,講句難聽的,要是單綠線一條一年虧十幾億,那還不如先蓋好幾條BRT看能不能少虧一點。高捷固然有市民出行習慣的問題(台北市原來就有很多公車人口),但公車系統沒作好,也是運量上不去的原因之一(高雄除了輕軌,也正在籌建BRT)。BRT和MRT相互配合,希望能維持住台中好不容易拉起來的這塊公共交通使用人口並減少虧損。
■設備車輛可彈性運用
BRT的車輛可以彈性運用。不只可以開出專用道地區,也可以很容易地在線路間作彈性調配使用(規格比較一致的話)。線路改建成 MRT 或是輕軌,設備和車輛也有機會再利用。
================================================================================
其實說來說去,BRT就是個「折衷方案」。但是再怎麼樣,也比「沒有方案」和「空中樓閣」好。0.5 和0相比是無限大的。何況這個折衷方案說不定到最後會發現是很成功的方案。
================================================================================
台中BRT還是有些不足的。
■宣傳不夠
很多人還把BRT和公車等量齊觀。不過反正都要完工了,最好的宣傳就是大家坐坐看。也就是一個月的時間就要上路了(希望)。台中人的好奇心很快會讓BRT的好壞得到檢驗。
■車站太花俏,但防雨功能似乎不足
老胡很重視文化(他自認,我也承認),但是號稱白海豚樣式的車站其實太花俏。我大概可以猜到是因為BRT被視為是殘次品,想要搞個好看點的車站來增加點高級感。但是這增加了建築成本和維護成本。而遮雨的功能以目前建物的外觀看起來似乎不是很理想(待檢驗)。
站內設置冷氣和廁所我是認為非絕對必要。理論上等車也用不了幾分鐘。既然台中公廁不是很多的情形下,大家也都挺過來了,那車站內沒有廁所也就還好而已。雙邊設站站體小,其實也不好擠。不過如果能想辦法增設公廁還是好的。畢竟如果BRT很成功,老人小孩出行的頻率會更高,他們對廁所的需求比較高。
■兩側設站
雖然有人解釋兩側設站是為了預留日後中間開挖捷運的空間,但是這也導致了站體空間受限(寬度小)。如果蓋在中間,只要一個站體,成本減低,空間運用也會比較理想。個人並不認為中港路很快有機會蓋MRT。
================================================================================
我其實不太理解現在還有人要爭論蓋BRT是個錯誤這件事。它就蓋在那裡了,不久就要完工。短時間內也不可能會拆掉。甚至它也可能成為你我出行的好幫手和台中的驕傲,証明著我們台中人自立自強、能接受新生事物、不因頭腦僵化而排斥任何追求進步的可能性。
難道現在要討論的不應該是「為什麼不能如期通車」、「為什麼不能如期通車還要呼嚨」、「藍線BRT有哪裡還可以改善」、「如果要接著蓋,有什麼在下一條路線上可以改進」、「公車、自行車如何搭配」等等。
更進一步,是不是我們台中也能從這一條BRT中獲得不管是成功或失敗的營運經驗,分享給其他台灣城市。甚至有機會形成一套系統輸出到國外。
很快我們就能看到。
※我一定是發神經才會搞到天亮寫這些東西。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