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硬碟又快要塞滿,資料無處可放該怎麼辦?拆了電腦再裝顆新硬碟,也可改用多碟RAID外接盒,備份、工作都還是非常罩。
比 NAS 經濟實惠,傳輸速度快翻1倍
過去幾個月內,我們陸續談過幾次資料備份儲存觀念,也曾介紹典型的最後一道備源機制光學儲存。這次逆向朝往金字塔中間推,來聊聊大量、高速、經常存取、第一或第二道備份機制,也就是玩家經常利用到的硬碟外接盒。
備份信不信由你
相較於資訊科技時代初期,現在由於寬頻網路降價普及,加上手持可攝影裝置的盛行,就算不懂電腦的人也能輕易產生一堆數位資料。隨著值得留念或有價資料倍增,不只人們進行備份的需求隨之提高,需求人數也較以往翻了幾倍。備份這檔事說來見仁見智,實在沒什麼好各執一方,遭遇過狀況的人肯定點心有餘季。
在這數位資訊爆發的年代,硬碟製造商老早就看到商機,相繼投入推出外接硬碟產品。除了近乎每年改款,更不乏具備RAID功能的多碟產品,可見使用者需求確實明顯在增加中。其實就算是買顆外接硬碟,也不會真的讓你餓到肚子,簡單幾個動作就能構成第一道備援機制,可以有效降低喊出「E04」的機率。
外接儲存備份適用性廣
從先前用過幾次,有點老梗的金字塔層級來說,電腦內接硬碟除非組建了RAID,否則都屬於資料來源角色。這些資料量極大,而且未必經過妥善歸類整理,存取機率更是高低不一。多買幾顆硬碟往電腦裏頭塞,即便透過RAID構成第一道備援,顯然不適合每位使用者,畢竟如筆電、迷你桌機無法做到這點。
往外拓展是一直以來的首選方案,除了稍占桌面空間與多2條纜線外,好處多過於缺點。有需要時才開啟,沒有硬碟老是閒置著耗電又產生熱量,還有運作損耗等問題擾人。再者硬碟如果多到可以疊疊樂,會受到主機SATA連接埠與機殼可安裝數量限制,挑個容易抽換硬碟的外接裝置,隨時都可以快速存取到必要資料。
外接儲存裝置不只能用來備份資料,現在有eSATA、USB 3.0與Thunderbolt等高速傳輸介面幫忙,也適合做為外接工作碟用。像是影音剪輯之類極大量資料工作環境,將來源檔案與素材存放在外接儲存裝置端,除了直接開啟進行剪輯作業,也將成品檔案儲存於該裝置中。這能省去傳統作業模式,在電腦主機與儲存裝置之間,反覆耗費時間傳輸檔案的麻煩。
NAS 長處在共用
如果單純只是想簡單備份資料,即便對備份這檔事依舊半信半疑,如我們先前介紹的3.5吋外接硬碟,是容量充裕且不貴的解決方案。至於進階的選擇,現在有許多廠商搶占儲存裝置商機,NAS廠即是動作最多的代表之一。這連帶讓硬碟廠商搶進,推出針對NAS應用最佳化的硬碟,舉如Segate NAS HDD、WD Red等。
NAS產品核心定義是能讓眾多使用者,透過網路連結儲存、讀取資料,是個具有存取權限管理機制的外接儲存裝置。廠商為了增加賣相一再堆疊功能,即便搭配寬頻網路也能和雲端扯上關係,這說來不過是老技術、新觀念而已,要說功能包山包海也不為過。這一籮筐的功能實用性如飲冷水冷暖自知,站在單純備份資料的角度來看,NAS未必是合適選擇。
傳輸速度比功能性重要
根本問題在於價格與傳輸速度,幾家NAS指標性廠商所推出產品,2-Bay機種即要價5,000元以上,4-Bay更是達10,000元以上。反觀一般硬碟外接盒,具有RAID功能的4-Bay產品,只要不到6,000元就能入手。NAS軟硬體成本比外接盒高,售價高是合理的事,但是單純用來備份資料未必很理想,因為傳輸速度會令人失望。
NAS的資料傳輸真實速度,和所採用處理器性能脫不了鉤,此外還會受到乙太網路頻寬限制,如Gigabit理論值1000Mbps換算下來不過125MB/s而已。舉如常見的Marvell製SoC,即便時脈已經快達到2GHz,最大傳輸速度並不容易超過80MB/s。想填滿Gigabit乙太網路頻寬,通常只有Intel平台機種才辦得到,但即使是最低階的Atom處理器機種,售價也比前述金額高。
自組外接硬碟彈性高
特別是對個人用途而言,有相當多理由可以肯定,買外接盒比花大錢弄台NAS實在。當然了,擇外接盒、外接硬碟又有什麼好處,這是相當實際的問題。單就1-Bay機種而言,外接硬碟與外接盒並沒有太大差異,大廠外接硬碟反而還有附加功能增加賣點。外接盒長處至少得在2-Bay機種上才能突顯出來,包含總組建成本、功能性、傳輸速度等,會較品牌外接硬碟有彈性。
相較於品牌外接硬碟規格綁死,外接盒哪怕是從外觀挑起,自主度都高出一截。我們可以從中挑選所需的傳輸介面規格,並且找出適用的RAID組態支援,決定到底要買幾Bay設計的產品。用以搭配的硬碟同樣不受限制,視應用需求在企業、桌上型、高性能、環保節能等類型產品之間,挑選出合適規格硬碟來進行組裝。
FireWire 漸成歷史名詞
從傳輸介面出發挑選,當前外接盒產品常見配置有eSATA、USB 3.0、FireWire 800(IEEE 1394b)、FireWire 400(IEEE 1394a),至於Thunderbolt推出的廠商數量相對少很多。這些介面除了傳輸頻寬,本身各具有些優缺點,以及使用上的限制。Thunderbolt架構看似最理想,價格卻也達到驚人等級,當前只適合專業工作者,這邊姑且不細究之。
前述2種FireWire介面,已經退出微軟、Intel主導的個人電腦市場主流多時,現在很少主機板會內建提供,會再搭配的影音家電也有限。其理論傳輸頻寬分別是800Mb/s(實際傳輸最高約80MB/s)與400Mb/s(實際傳輸最高40MB/s),和USB一樣支援熱插拔、即插即用,更具有串接裝置的能力,但匯流排不提供電源。即便在MAC上還是常見到,也能買到該介面外接盒產品,顯然已不是PC必備元素。
▲外接盒設計越來越人性、便利化,早年產品大多得利用螺絲起子輔助開啟外盒,硬碟就定位之後還得鎖上螺絲固定。現在則是有許多標榜免工具設計的產品,如左圖範例無需螺絲起子或其他工具,也不用大費周章拆開外殼,就可以快速安裝或更換硬碟。
▲微量震動未必會造成硬碟損壞,卻可能影響資料存取速度,細心的廠商會在適當位置添加吸收緩衝材料,即便真實效用難以量測出來,至少能讓人多了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