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由社企流提供
編譯:黃喬邦、吳映瑾、金靖恩
編按:原文作者為Aaron Hurst,為知名創業家及社會創新權威,著有《目的經濟》(The Purpose Economy)一書。原文為作者第一人稱,本文以第三人稱加以精簡和改寫。
創業家需不斷留意機會,找出下一個產品或服務的明日之星。而在過去十年內,這樣的思考模式讓作者發掘專業志願服務(Pro Bono)的巨大潛力,並了解到過去十年間的公益趨勢,背後都是為了追求社會目標所趨動,也就是所謂的「目的經濟」(The Purpose Economy)。
有別於傳統衡量國家發展的GDP指標,著名的哈佛大學教授麥可波特也發起了《社會進步指數》 (Social Progress Imperative),提出一個以各國人民對於社會及環境需求滿意度作為依據的新指標;無獨有偶,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在定期的審查制度(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中也強調,評估一國的發展程度,人權和社會影響的權重應優於其他的經濟因素。
「目的經濟」成為一股企業趨勢
目的經濟的先驅們,例如創辦Whole Foods Market的John Mackey和創辦Virgin的Richard Branson,他們不只挑戰過去傳統的思維,也提出新的經濟概念藍圖,強調「不只賺錢,也要做公益」的新思維。這樣的想法不僅提高商業活動的水平並成功的將理論化為實際行動。
其他的大型企業也逐漸發展出類似的「目的導向」模式。例如百事(Pepsi)執行長Indra Nooyi 將「健康飲食」及「環境的永續發展」定為組織最高指導原則;勤業眾信(Deloitte)也將社會目的融入公司文化中,意識到成功的企業必須要能洞察客戶、員工、社區及其他團體的需求,並進一步把這些目標整合進公司的核心活動。
就連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最近也宣布投入數十億美元在永續投資機構中(Institute of Sustainable Investing)。可見金融界已開始轉向,以適應這種新經濟模式的崛起。有些州的金融機構更著手發行社會影響力債券(social impact bonds),其他州則進行新組織規範的嘗試,以符合那些介於一般企業與非營利組織機構的財務需求。如今,「目的」就如同幾十年前的「科技」一樣,成為企業不可抵擋的趨勢。
三個層次帶你了解目的經濟
在了解什麼是目的經濟之前,需先釐清「目的」的本質與人們的關係,特別當這個詞彙常被誤解的情況之下。下列是作者歸納出三種常見的目標層次:個人目的、社交目的、社會目的。
一:個人目的
Warren Brown曾是美國數以百萬計律師中的一員,但他真正所熱愛的是烘培。因此他辭掉了律師的工作,全職投入烘培事業,卻仍然不快樂。後來他才了解到,自己的熱情在於烘培蛋糕而非經營蛋糕店。
在意識到熱情與現實的落差後,Warren找了專業經理人替他處理這些商業事務,自己則專心投入烘培,後來更開發出一款能讓人輕鬆、優雅食用的迷你蛋糕,深受消費者歡迎。在Warren的例子中,追尋目的的動機來自於個人層面,這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建立改變的自我意識、到具體實踐的過程。
二:社交目的
與上個案例中的Warren不同的是,比起釀酒本身,Kristine Ashe對於把家族連結在一起,和建立一個緊密的社群更感興趣。釀酒業是個進入門檻相對低但又需要左鄰右舍相互幫忙的產業,而酒莊所建立起的家族連結讓Kristine充滿熱情並帶來踏實的滿足感,完成了能和她所在意的人共同工作、一起生活的夢想。
根據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教授Michael Steger針對生活品質與意義所做的研究指出,Kristine的感受可歸因於更廣的層次,因為在談到人生意義時,人際關係比任何事都來得重要。
三:社會目的
在NASCAR工作的 Kate Atwood,她的人生軌跡從與數百名曾失去父母的孩子,分享她十二歲時媽媽因癌症離開的故事而開始轉變。
兩年後Kate離開NASCAR,創立非營利組織「Kate’s Club」,專門幫助有過失去父母陰影的孩子們。十年後,Kate’s Club快速成為亞特蘭大地區的孩子和青少年在經歷生命重大轉折後,重新尋找生命方向的支柱。
「目的」的真實力量,往往來自我們盡力追尋自己認為重要的事:無論是對人們、社會、還是我們自己。社會性目的不僅僅是擔任志工或在慈善機構工作,它其實存在我們生活的大小事中;透過直接購買農夫市集的產品以減少碳足跡,或利用工作所長助人一臂之力,都可以在生活中實踐社會目的。
雖然這聽起來有點理想化,但現今的社會氛圍與產業趨勢,都顯示我們正逐步邁向目的經濟的新世代。
資料來源:
Welcome to The Purpose Economy
延伸閱讀:
發展經濟學
合作經濟
社會經濟
<<即時新聞動起來>>【動即時】:最鄉民的影音頻道
【蘋論陣線】: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onlineopinions@appledaily.com.tw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