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jm3@flickr. CC BY-SA 2.0
當我們還在波士頓念書的時候,波士頓台灣同學會常常替所有波士頓地區的台灣學生舉辦一些假日聚會,或是像慶祝春節、端午節等活動。有時候這種聚會非常大,包含所有在波士頓地區的大學,參加人數可能會超過500個學生。
通常也就是在這種活動上,你會第一次遇見來自其他學校念相同科系的學生,然後你會在之後念書階段都和他們很親近,形成跨校的朋友圈。
在第一學期參加了幾次這類的活動之後,開始出現一個有趣的特色。
台灣學生在第一次遇見不同學校的新朋友時,很多人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
「你的GMAT幾分?」或是「你申請到學校時的托福和GPA是幾分?」
即使我們現在人在國外,在經過了22年的台灣教育之後,我們學生的心態依然是相同的:高分等於好學校或好學生,而一個年輕人的價值,甚至有時候是否獲得尊敬,是來自於他們的考試分數是否比我高。如果你從台灣人的角度來想,或許這也不是太令人驚訝。這有點類似台灣大學生在開始前幾天遇見他們新同學時,問他們的指考/聯考分數幾分一樣。
但如果我們停下來,用邏輯來想想,我們可能會體認到許多假設都已經過時,離現在專業世界中的價值觀相差甚遠。
在小學或中學,用考試判斷一個學生的價值可能是合理的,但是當我們是22歲、25歲或甚至是28歲這個許多國際學生的年齡時呢?我們在一、兩年前考試拿幾分對於我們開始工作之後會是怎樣的員工或主管,幾乎沒什麼關聯。
相較之下,西方商學院採用很不一樣的方法,而這個跡象可以從每個學生在申請學校時要寫的申請論文中可以看出來。
通常申請論文會有這樣的問題: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