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思的星期五:文學沙龍70現場報導
|
夏曼.藍波安(左)與楊富閔(右)。 記者/王騰毅攝影 |
遠從蘭嶼來的夏曼‧藍波安、自台南到台北就讀台大台文所的楊富閔,整整相差三十歲,1957年次的男人與1987年次的男孩,一個用遼闊的眼睛豪邁地創造他與海洋的記憶,一個用真誠的眼睛仔細地搜尋他對家鄉的記憶。今晚,他們以文字、影像、聲音,以巨大的感染力,挑動我們文學的神經。
眼睛可以很遼闊?夏曼.藍波安可以,因為他用「天空的眼睛」看大海、看世界!主持人陳義芝認為,夏曼.藍波安豐富的文學母題,不單單是文學而已,也可以從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的角度欣賞。陳義芝提到:「海洋之於遼闊,男孩之於真誠,都是文學之所需。」與游向遼闊的大海迥異,楊富閔朝內裡探尋,以細膩的角度切入,把平凡化為不平凡。
根據文學沙龍的傳統,向來是前輩先朗誦,此次卻由楊富閔先上台,陳義芝開起玩笑說,從蘭嶼游泳過來的人,上了陸地還不太習慣,讓他休息一下;夏曼‧藍波安一身汗,濕淋淋的樣子像剛上岸,事實是,因為下錯站,率性的他決定不再搭車,從中山北路二段一路跑到三段來。但他跑得急,楊富閔說起話來更急。
在朗誦之前,楊富閔談起創作的題材:「就是寫從小到大都在想的事!」而在他念誦過程裡,眾人不時爆出笑聲。〈倒菜尾擂台〉逗趣地描繪阿嬤與他同心協力倒菜尾的祖孫情,更展現鄉間吃辦桌的風俗民情。
〈母親老鼠史〉則是幽了媽媽一默,文章開頭便寫:「四十九年次的母親屬鼠,她的人生是一部老鼠史。」他嘴角上揚說道:「媽媽看見我寫她很開心,其實第一句充滿了多重隱喻,她沒有讀出來。」不論是倒菜尾,還是五、六○年代的滅鼠運動,詼諧的筆法,此刻搭配他急促、輕快的語調,充分呈現出常民文化生動、生猛的一面,陳義芝這麼形容楊富閔:「他為親情散文開出另一條路。」
夏曼‧藍波安首先為大家朗讀〈海洋的風〉,他念著:「父親說,海洋是『分配食物』的主事者……傳說故事的真偽不重要,重要的是初民民族以超自然的觀念,萬物有靈的信仰來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達悟族在飛魚季節不捕撈近海底棲魚,非飛魚季節不捕撈飛魚,讓海底魚類輪流休息,代代相傳,至今如此。在台灣島上的人,能否也信仰這樣的傳說故事、信仰海洋呢?
〈天空的眼睛〉裡,作者化身成一尾巨大的浪人鰺,訴說海、魚、海與人的種種,夏曼‧藍波安解釋,從魚的角度來說話並非自己獨創,達悟人都這麼做。接著便播放珍貴的錄像,片中當時七十四歲的父親要為年輕的他(1989年由北台灣重回家鄉)造一艘船作為禮物,「父親教我用斧頭的精神,留我獨自一人,自己跟樹溝通。」父親已逝,而今他將父親的話解讀為和大自然之間的密碼,「這是環境正義的核心,不以盜獵來換取金錢。」這番話,在台下讀者的心裡激起了浪濤……
這個晚上,我們學習用文學家的眼看世界,當楊富閔將人與人之間的小事,透過文學的放大鏡,投射出一個世代、一個年代的集體記憶,我們歡笑、追憶;當夏曼‧藍波安,深情地凝視,細膩地描寫達悟文化獨特的內在精神世界、對自然的態度與智慧、對生命的領悟,展現了思想的海洋、活力的海洋,當他以歌聲為活動畫下句點的同時,我們在其中泅泳,我們泛著淚光、激動、思考。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