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一定要有膽識和魄力,決定投入之前,做好萬全準備,做最壞打算,對投資的人負責。」這不是老生常談,而是曾獲得世界麵包冠軍、麥方店創辦人吳寶春的創業真心話。
吳寶春日前出席「2013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暢談他期望成為企業家的圓夢過程。
當兵時才開始學識字,當有知識後,吳寶春開始思考未來。這時奇美董事長許文龍的《觀念》這本書影響他甚深,看完書後他告訴自己,要效法他成為一位企業家,只是以前的麵包師傅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沒工作,而且他不識字、沒學歷,他知道未來很難轉行。
只是當他跟師傅提到想當企業家的願望,卻被潑了一盆冷水,師傅要他別想太多。
即使如此,依然沒有澆熄他的想法,他不管到哪家麵包店工作,都會當成是經營自己的事業,不會主動要求老闆應給多少薪水,只專注於可為公司創造何種價值,老闆認為他的價值值多少,就拿多少薪水。
重拾課本學習 一字一字查字典
台灣麵包店的烘焙間多半沒有冷氣,可是麵團要控制在27度至28度C之間,製作出來的麵包才會好吃。吳寶春希望說服老闆添購冷氣,於是嘗試控制溫度。
他先將麵團攪拌好後拿到有空調的門市發酵,將成品放於門市架上,藉此證明吹冷氣的麵包也可以賣出好成績,銷售結果成功說服老闆安裝空調,店內生意也愈來愈好。
既然選擇做麵包這條路,吳寶春知道必須改變未來的命運,為了看懂國字,他努力查字典學習,為了看懂日文烘焙書,他特地去學日文,一點一滴地學習,慢慢地進步和成長,也從中訓練膽量。
製作麵包十幾年,吳寶春以前都是「土法煉鋼」,沒有量化,因此品質不一,為了做出更美味的麵包,善用知識控制品質,他到日本學習製作麵包,不斷地致力於產品研發,觀察烘焙業市場,也看書幫助思考。「缺少什麼,就學習什麼,讓麵包品質更穩定、更好吃」。
2008年吳寶春遠赴法國參加比賽,10萬元費用還是跟人借的,比賽前他告訴自己不論最後結果為何都要創業;比賽對他而言,目的不光是拿到冠軍,訓練態度的過程,成為創業的工具更為重要。「因為態度決定未來。」他堅定地說。
2010年吳寶春比賽得了世界麵包冠軍,回台灣後,他實踐當初的創業心願;創業初期他向朋友借600萬元,做好負債的打算,不讓別人投資,寧可獨自承擔高風險。
學習公司治理 擴張企業穩紮穩打
吳寶春認為,當他還不知道如何經營公司的階段,就不能讓別人承擔可能發生的風險,否則如果日後經營失敗,等於白白浪費別人的投資。他也深知創業不見得會成功,甚至想好了還債方式,一旦失敗,會用10年的時間償還。
他記得麵包店開幕第一天,他做麵包做到很晚,原本預估第一天營業額損益平衡是20萬元,結果營業額只有18萬元,使他夜不成眠。
吳寶春說,他想成為企業家,但是在他不懂管理、稅務、會計等情況下,手上的麵包店就只是麵包店,難以成為企業。
「經營企業,就必須讀書」,他說藉由讀書汲取知識,學習公司治理、人才整合和策略管理,讓公司在未來能穩紮穩打地擴張,三年來吳寶春只開出兩家店。
學習經營管理公司,他也試著了解音樂、接近藝術,開拓麵包之外的跨領域學習,以增加創作麵包的靈感。
培養整合人才 打造全新烘焙產業
他希望經營過程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前提是要讓他們看到未來跟希望,教育培養下一代以整合人才也是他的願景,於是他與餐飲學校進行建教合作,企圖打造全新的烘焙產業,讓年輕人有機會築夢。
吳寶春希望創造「共好」的幸福企業,公司未來會開放員工入股,讓內部人員看得到未來的遠景;除了麵包師傅、服務人員可以和公司一起共好之外,也要包括消費者的共好。
他認為,所謂對待消費者就像對待家人一樣的「貼心服務」不只是服務客人,還包括服務「吃」,製作麵包時,應該以「如果麵包是給家人吃的」角度,思考如何用安心健康的方式製作。
年輕人都希望創業,吳寶春說,創業不能以草率的態度進行,如果懂得做好萬全準備,具備健全心態,他鼓勵年輕人全力投入,認真對待自身喜歡的行業,成為一輩子的志業。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