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日經BP社提供
在玻璃窗的另一側,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身著防塵服、手戴薄手套的工人正在組裝著銀色的機械。
從另一扇窗戶眺望中庭的1層,1個彷彿伸開雙手的機器人映入眼簾。銀色的是與半導體製造裝置一起工作的晶圓搬運機器人,伸開雙手的是液晶面板搬運機器人。這裡是安川電機於11月底在北九州市投入使用的新工廠。
工廠生產線的空氣潔凈度高達「ISO6~7級」,與相機工廠和部分食品工廠相當。因為把原本分成7個的生產線集中到了1處,所以該公司重新建設了廠房。在省去多餘的搬運環節後,工時數減少了約3成。
安川電機沒有公佈工廠的投資額,但從拆除原有工廠,重新建設來看,金額絕對不會是一個小數。受災後重建和東京申奧成功的影響,建築工人和技師向東日本流動,也抬升了北九州的建設成本。
對於「省去多餘的搬運環節」的思路,筆者非常理解,但心中也不免產生了一個疑問。僅導入半導體機器人和液晶機器人值得新投資建設工廠嗎?
「與液晶一同發展」的時代已經終結
讓我們來稍微回顧一下歷史。就在幾年前,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液晶行業還在競相角逐玻璃基板的大型化。
2000年代前期還是「第6代」(約2.5平方米),隨著時間的推移,第7代、第7.5代、第8代開始湧現,面板越來越大,很快就發展到了足有8平米之多的第10代。為製造第10代液晶建設的夏普堺工廠(當時,現更名為堺顯示器產品公司)稱得上是大型化的代表。
伴隨基板大型化的發展,能夠安全運輸厚度不到1毫米的玻璃基板的機器人也成為了開發的熱點,安川電機就是液晶機器人開發的領軍企業。
然而,夏普與堺工廠的結局盡人皆知。液晶電視的大型化告一段落,反而是能夠高效製造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液晶的「第6代和第8代用機器人才是現在的暢銷商品」(安川電機)。但其需求也已經近乎飽和。
半導體同樣如此,2013年9月,大型半導體製造裝置企業東電電子與美國應用材料公司決定在2014年下半年合併。既然製造裝置企業為求生存開展國際重組,半導體機器人作為製造裝置中的一個部件,日子自然不會好過。市場擴大的勢頭也比不上以往。
清潔生產線所為何來?
向安川電機的執行董事南善勝詢問其中的緣由,對方回答:「這是為未來的投資」。安川電機非常清楚,液晶和半導體用機器人如今不處在向上的環境中。該公司之所以建設配備清潔生產線的工廠,並不是為了這些象徵著日本機電產業的機器人。
而反映該公司真正意圖的是,一種機器人於11月上旬參加了在東京都內舉辦的「國際機器人展」。這種機器人能像人一樣,用兩條胳膊調配試劑。不用說,這種機器人的用途,是再生醫療和尖端科學實驗,工作的地點也是清潔生產線。為實現品質管理、降低成本而有意發展自動化的食品工廠機器人同樣是在衛生管理嚴格的環境下使用。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