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著國家文化界最高榮譽的「行政院文化獎」,在月前公布並頒發第 33 屆得主。由知名現代文學作家白先勇,以及領航台灣現代建築界的巨擘王大閎,共同獲得此殊榮。
活躍於台灣 50 至 70 年代、素有「建築詩人」之稱的王大閎,雖出身名門,卻是位非常低調的建築師,一般民眾認識但瞭解不深的國父紀念館、外交部辦公大樓、台大及中研院的分館大樓等多座知名建築,其實就是出自於這位建築前輩之手。
王大閎在早年求學時,便已大量吸收歐美的建築文化與特色;爾後跟著國民政府撤遷來台,定居台北,正式開啟他的「建築黃金期」。而飽含西方前衛思維的他,仍不忘中國建築美學的特點,因此我們能從王大閎的一系列作品中,感受那簡單、不舖張,卻曖曖內含光的深刻印象。這也使得他融合東、西方的設計風格,落在經濟起飛時的台灣,更顯彌足珍貴。
外交部辦公大樓的外型,是最能明顯感受到王大閎東、西方融合的特色展現,帶有西方古典藝術的長形窗櫺,加上運用中國的「斗栱」設計,讓這棟已超過 40 年的美學建築,屹立於周遭高樓林立的商圈仍獨具韻味。(Photo credit:李家宇)
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是王大閎 60 年代的前衛代表作品。白色的三角摺曲屋頂,以及象徵中國傳統建築的「黑框、紅門、金鎖」門型,嵌入於現代主義十足的多窗外型上,也讓它儼然成為台灣建築裡經典中的經典。(Photo credit:hearhere Blog)
不過,攤開王大閎的作品清單,我們可以發現,國營或公共建設於其中較佔多數。其實,此原因也跟本身的世家背景、學識淵博、低調不強求的性格有關;尤其具有國內少見的西方現代思想,遂讓他一舉成為當時政府拓展國家建設時的當紅人物。所以,與其說是「詩人」,倒不如說他是位「御用建築師」呢。
同樣列為經典代表作的建國南路自宅,是王大閎來台後的第一座建築設計,裡頭蘊含著當時前所未見的空間、採光、窗型、中庭等設計方式,並將東方意象融匯在西方框架上,無怪乎未經拆除前,可是眾多建築師研究的朝聖地呢。而在今年底,這座自宅也將在北市美術公園,再度「重現」於眾人眼前!(Photo credit: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
無論如何,這位啟蒙台灣現代建築的前輩,其精心打造的每棟建築,不僅早已成為台灣民眾心中的經典,就連他對建築美學上的宏觀和精神涵養,都是傳承給所有建築後輩不可抹滅的最好風範。有機會經過並親眼見證王大閎作品的讀者,可得好好帶著朝聖的心,觀察大師建築的厲害之處哦!
認識台灣建築先驅王大閎的背後故事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