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istolethetv@flickr, CC BY 2.0
本文作者:沒有問題 福爾摩斯先生
在台中出生長大,言談之間充滿local感,30歲那年突然跑去美國念MBA,因而練就台語直接切換英語的能力,目前正在芝加哥旁邊的Evanston被行銷與統計荼毒中,熱愛設計新的business model和產品,但旁人覺得他天生應該要去電視購物賣菜刀。
#少數民族
E是我的朋友,同時也是大家口中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其實要精確定義某個人是ABC或ABT有點困難,特別在美國。父母在東亞或是東南亞出生,你就叫Asian;父母在南亞出生,你就叫Indian;如果父母是印地安人,你叫Native American,但種族主義者還是會叫你Indian。當你唱出One little, two little, three little Indians這首歌,印度裔不會鳥你,而印第安人可能會抓你去血祭祖靈(1)。
E的父母都在中國大陸出生,父親在戰爭時代被大時代帶往香港,而母親前往台灣,之後兩人在美國相遇。每次跟E約吃飯,他都一直強調媽媽的牛肉麵可以跟永康街的PK。就如同許多優秀的移民第二代,E也遺傳到父母親的高智商,他家有兩張普林斯頓的畢業紀念椅,一張是他爸的,一張是他的;而這個MBA是E的第5個學位,上一份工作,是矽谷的專利律師。他常常開玩笑跟我說:「MBA畢業後的任何一份工作,我的薪水都會少一半。」
「國中之前,我跟所有人玩在一塊:白人、亞洲人、印度人、黑人;到了高中我開始了解,我是美國人,但永遠不會是主流。」
大部分ABC,在高中階段會開始決定自己的社交圈:有些人往白人主流靠攏,有些人跟黃種人hang out,有些人建立華裔社交圈。很多ABC知道自己的父母來自於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卻沒辦法在父母的原生地找到認同感,他們會說中文,但沒辦法讀寫。在E的世界,自己一直都是美國人,卻永遠都不會是白人主流。「如果可以,我想要待在加州。」E這樣做結。
#姓氏越短,階級越高
V是我另一個好友,父母都來自印度,他在華盛頓特區出生;看一下印度人的姓氏,大概就知道他的家庭屬於哪個種姓階級(2),通常越短的姓氏階級越高,長的姓則有比較高的機會是低種姓;Sharma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如果翻開美國醫生的名單,你會看到一狗票的Sharma;Sharma是婆羅門階級的大姓,後代通常都是書香世家。V則相反,姓氏又長又難發音;每次回印度,都會住在母親家族的豪宅,有園丁、司機、廚師幫他料理一切,但父親的家族並不在他印度次大陸的記憶裡。
V的父親為了逃離種姓制度來到美國,成為一位優秀的科學家,讓出生在美國的V擺脫了種姓的宿命。雖然印度國內在教育與公職上保留了固定名額給低種姓的公民,但在老百姓的心中,種姓制度並沒有真正消失。「大城市裡人們已經不談論種姓制度,但在鄉村還是陰魂不散。」V有感而發。
台灣人對ABC忌妒又羨慕的複雜情結,在印度更加嚴重。印度是一個人人都會說英文的國家,但是在印度出生的印度人收入大概只有印裔美國人的十分之一,因此很多印度人把「到美國念書」這招當做人生翻轉的大絕招,而招生辦公室對於印度男的入學標準也是高到不可思議。如果你是印度男人,出社會第一份工作是工程師,GMAT沒有750但是真的很想念Top MBA,那你大概只剩2個選擇:重考或是投胎。這也難怪在找工作的季節會有很多印度同學根本不來小組討論。
許多印度女性認為,嫁給印裔美國人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廣大的印度酸民對於CCR或是印度裔美國人把走國內正妹的反彈比台灣還要嚴重好幾倍。V總是開玩笑地說,他在印度如果沒有司機接送,大概會被鄉民宰了。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