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鳥類學家研究調查發現,有極少出現保育類鳥種在金門現蹤,有些甚至遠從西伯利亞或極圈過境金門過冬。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金門擁有良好的濕地環境,提供水鳥棲息、覓食,部分保育類鳥種極少會出現在台灣本島,卻每年在金門發現它們蹤跡,如琵嘴鷸、諾氏青足鷸等。顯示金門位於東亞地區鳥類遷徙途徑上,因人口密度低,開發程度低,保有豐富的鳥類資源與多樣的棲息環境。
金管處為瞭解水鳥的生態行為及遷徙路徑,從101年起委託國內鳥類研究權威劉小如及台灣水鳥研究員蔣忠祐的研究團隊進行「金門水鳥遷徙生態調查」,希望喚起民眾對水鳥保護的意識。
研究團隊經過3年調查研究,金門地區的浯江溪口、慈湖、后江灣、陵水湖等濕地為水鳥的重要棲地,而慈湖、官澳、西園與少數未被淹蓋的潮間沙洲與礁岩,是水鳥在滿潮期間主要休息地。
研究團隊從水鳥遷移路線發現,冬季棲息在澳洲西北部、東南部等地區的水鳥,金門地區是它們遷徙季節重要的過境地區,主要鳥種包括翻石鷸、黃足鷸、鐵嘴?、紅胸濱鷸、大濱鷸等鳥種,同時有來自東南亞包括印尼一帶遷徙過境的族群,包含大濱鷸與紅胸濱鷸。
過程中,研究團隊在2隻大杓鷸及3隻中杓鷸身上安置衛星發報器,追蹤結果發現,度冬的大杓鷸與中杓鷸會在4月初與5月初開始往北遷徙,途經中國大陸沿海渤海灣後進行第1次能量補充,然後往北前進西伯利亞繁殖地,中間有1至2個能量補充點,繁殖地都接近極圈一帶。
為宣導金門在候鳥遷徙占有重要地位,金管處還特別拍攝「南遷北返-金門鳥類生態」影片,在今年5月獲得第46屆美國休士頓影展白金獎的肯定。
調查期間,金管處同時跟廈門市濱海濕地與鳥類研究中心、廈門鳥會合作進行兩岸同步調查,結果發現,由於兩岸棲地環境的差異,優勢鳥種並不相同。
金管處表示,隨著廈門沿海地區不斷的開發,調查樣區由原本的6個樣區減少至3個,棲地的減少也將迫使水鳥族群往剩餘的棲息地集中或離開。(中央社)
關鍵字: 財經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