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Lighttruth@ Flickr , CC BY 2.0
「媽咪,我今天數學考 100 分。」
「哇!你好棒、好聰明喔,真是數學小天才!」
你知道嗎?這樣回答、讚美,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成為草莓族喔!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長期研究
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ity) 教授 Dr. Carol Dweck,對於「如何培養孩子願意面對挑戰」進行長期的研究計畫。Dr. Dweck 發現,相信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取決於「先天能力」的孩子,較相信取決於「努力」的孩子更無法面對挑戰與挫折;長期觀察兩組孩子的學業成就,研究團隊發現「相信努力的孩子表現較佳」。
此研究結果最近也獲得可汗學院(Khan Academy) 創辦人 Salman Khan 的推薦,Khan 也把這樣的概念直接應用到對自己五歲兒的教育上:不要稱讚孩子聰明。Khan 反思道:教育的意義,不在於看見孩子完成了什麼,而是在他們是否成長了? 腦袋更加茁壯了嗎?
強調聰明,讓孩子逃避挑戰
研究人員發現,孩子年幼時通常都能輕鬆應付學校的課業,若此時因成人的反饋而相信「因為我很聰明,所以成績好」,當未來學業難度漸漸提高後,孩子容易「未戰先敗」,連嘗試都不願意,還直說「這太簡單了,我不想做」。
這是因為相信自己與眾不同的能力可以面對所有問題,孩子形成強大的自信;但當他們遇到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難關時,即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嘗試失敗,那表示他們並不聰明;嘗試好幾次成功,那也表示他們不聰明。無論如何,除非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事情,他們不輕言嘗試,以免造成自我認知失調。
強調努力,讓孩子迎接挑戰
若成人的反饋在於「肯定孩子的努力及學習過程」,孩子因而相信「因為我嘗試了不同的方法,且付出時間、心血,所以成功了」,即使未來面對學業難度提升,也能勇於接受挑戰;且相信只要堅持、找對方法,就能成功。
當這些孩子面臨失敗時,他們想到的不是「我就知道我不夠聰明」或「這太難了,我永遠做不到」,而是把失敗看成是一個「需要被解決」且「能解決」的「問題」。這些孩子喜歡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那會讓他們進步、成長。他們不會把失敗與自我做連結,因而產生逃避或擔心自我遭受失敗威脅等心態,而是挺胸向前。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