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嚮往科技勝地矽谷的陽光與空氣,出社會五年後花光所有積蓄,跟老婆一起遠渡重洋,到矽谷尋找突破的機會。沒有出國念過書的台灣工程師陳昭穎(Winston Chen)在矽谷獲得了寶貴的人生籌碼。
在矽谷3年的磨練與經歷,抵過在台灣的30年!
不是矽谷比台灣厲害,而是矽谷人充滿了野心與夢想!
關於矽谷的種種,他說:「陽光太豔,空氣太清新,階級扁平,溝通直率,官大學問不大,只有責任大,讓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我經歷不少的震撼教育與文化洗禮。我必須要學著不相信權威,不顧情面,硬起來挑戰身旁卡内基美隆、MIT、史丹佛,或是柏克萊等名門出身的同事,哪怕他是公司的執行長,這才發現人們看你的角度,其實只是你心中看自己角度的延伸。」
在矽谷,讓他領悟一件事,為了成長,你必須砍掉重練,就算30歲才開始也不遲!
為了成長,我們必須砍掉重練
2014年十月初,我加入舊金山一間約70人的新創公司擔任工程師。在加入公司後,一個月內執行長被董事會迅速換掉,接著技術性操作裁員20%左右,除此之外,這間公司運作一切正常,就跟一般的新創公司一樣。在矽谷新創公司中,這些波折是見怪不怪的。
加入團隊的第三天,前端部門帶頭的工程師把所有工程師都找來,在會議中宣布,他們要屏棄過去兩年胼手胝足建立起來的程式碼,並且花接下來六個月時間全部重做。「但是他們完全沒有功能上的問題啊,百分之百可以用。難道不能把有缺點的那部分補強或換掉就好了嗎?」有人說。
「不行,我們其實想了很久,之前貪圖快速使用的某個架構,已經把產品未來的發展綁死,我們發現此刻花在『救火』的時間,比花在產品開發上的時間還要多,我們欠了太多的技術債,繼續這樣下去,這些技術負擔會拖垮整個產品。」於是他們採用新的架構,做出簡單的範例,兩者相較之下,新的架構確實比舊的架構快上十倍,也比較穩定。「為了成長,我們必須要償還這些技術債,砍掉重練。」前端技術的負責人操著紐西蘭腔調,一派輕鬆的說著。
公司的首席技術長也在現場,但是他只是靜靜的聽著,似乎早已知道這些技術的細節,也贊成團隊的結論。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