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喜參半…水鹿保育成功 大啃針葉樹皮
2015-04-26 02:26:25 聯合報 記者黃宏璣/南投縣報導
中央山脈上三、四十年前幾乎快絕跡的台灣水鹿,保育成效顯著,族群越來越龐大。 記者曾吉松/攝影
分享
玉山、雪霸與太魯閣等國家公園管理處跨域調查發現,中央山脈橫跨三座公園三千平方公里範圍內,水鹿保育成功,估計約有一萬至十萬隻之間,這項保育成果卻讓管理處憂喜參半,因暴增的水鹿嚴重啃食樹木、植被,鐵杉甚至被環剝至枯萎。
玉山國家公園觀高地區成排的針葉樹樹皮,被台灣水鹿磨角磨光、啃食、甚至環剝。 圖/玉管處提供
分享
「非洲大草原動物成群的畫面,在我們國家公園裡也看得到!」管理處指出,密度高的地區每平方公里達四十五隻,超越國際水準,雖詳細數字需採樣做更精確DNA鑑定,但實在令人振奮。玉管處今年委託調查生物多樣性,發現從雪霸的陶塞溪、太魯閣的南湖、玉山的丹大至郡大與楠溪、瓦拉米、拉庫音溪等七處,台灣水鹿密度每平方公里從二十多隻至四十隻不等,比美國研究每平方公里十五至十六隻即達環境臨界點高出二至三倍,顯示台灣水鹿保育有成。
「中央山脈的台灣水鹿成群」,參與調查的台大動物科學與技術學系博士後研究顏士清形容說,曾在玉山國家公園一次目擊四、五十隻水鹿集體活動,平時在山區調查隨時可見公鹿或母鹿數隻一起吃草喝水,其中嘉明湖與楠溪林道夜間常見數隻水鹿出現覓食。
研究團隊發現水鹿族群成長後,水鹿啃吃磨角植物包括紅檜,鐵杉與雲杉等百餘種植物,連針葉樹如鐵杉與雲杉等幼苗都被啃食或遭磨角環剝,水鹿較不喜歡二葉松,二葉松因此逃過一劫,專家憂心水鹿族群數量一路成長,高山針葉林可能回到年代較早的二葉松時期。水鹿磨角啃食針葉樹種情況愈來愈嚴重,可能影響森林結構並危及其他生物如鳥類與松鼠、貓頭鷹等棲地。
研究團隊研判,水鹿啃食針葉樹皮,以四至五月比率最高,疑是牠為了驅除體內寄生蟲,才會啃吃有單寧酸的針葉樹皮,也可能為了磨角或可能啃食紅檜樹皮來補充體內鈣質。
小檔案/台灣水鹿 毛色會偽裝
台灣水鹿(英語名Formosan Sambar Deer),是台灣特有的水鹿亞種,是台灣最大型的草食動物,棲息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中高海拔原始森林,多在清晨與黃昏至接近水源草地活動,以樹葉與嫩草為主食。
台灣水鹿會隨季節換毛以偽裝,夏季體色較淡,為黃褐色,冬季是暗褐色。生態導覽員葉建興說,台灣水鹿眼下具有明顯的眼下腺,生氣或興奮時會張開,故又有「四目鹿」之稱,眼下腺的分泌物常結成硬塊,用來磨擦於生活領域的樹上做記號。
目前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與花東山區,民間養殖族群不少,野外族群近年因保育成功,族群量成長。(黃宏璣)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