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郭敬明出道開始,在他身上便充斥各種是非,關於炫富、關於拜金、關於性向…這麼多年過去,總算留下兩點共識:他的書好賣、他靠文字改變了命運。
揚子晚報報導,作為賣座電影《小時代》的導演,郭敬明迎來前所未有的批評狂潮,美國主流電影媒體《綜藝》一篇影評給了《小時代》十足差評:「導演郭敬明繼續用漂亮臉蛋和紙醉金迷的奢侈品閃瞎觀眾眼睛……除非你是郭敬明的粉絲,否則你絕對無法忍受。」
換一種方式解讀,可理解為郭敬明擅長「投其所好」。事實上,這種能力在他之前的文字裡體現得更充分。
報導指出,一直以來,郭敬明筆下描繪的是一個飄浮世界,裡面充斥著成年人難以理解的情節。但就是這類主流文壇不屑一顧的書,動輒發行200萬冊。
這應該是郭敬明的天賦,攝影記者為他拍照時,便見識到他這種「能力」。採訪當天最後一個攝影鏡頭,要求郭敬明起立微笑,他嚴肅的臉上頓時綻放出熟人才見得到的燦爛笑容。沒想到閃光燈突然出狀況,郭敬明瞬間變嚴肅,臉上寫滿「浪費我表情」字樣;第二次再來,還是沒成功,笑臉二度變黑臉;再來一次…只要一面對鏡頭,儘管他心裡不爽到極點,還是做出無比燦爛的笑容。
報導稱,鏡頭前的郭敬明和現實中差別很大,他很清楚哪一種狀態應該呈現給他的受眾,這是他的過人之處。
他很敢,追求一種「很自我」的成功
「我很怕一直做同樣的事,一定要不斷有挑戰才可以。」比起天賦,郭敬明更喜歡將自己的成功歸結為勤奮。「當我忙到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或者日夜顛倒寫稿時,我會覺得很累,但不會有怨氣。」 郭敬明說。
報導指出,郭敬明追求一種「很自我」的成功,他覺得真正的成功,來自於自我的認可度:「社會公認的成功人士,只是被金錢、名聲、地位等外在標準來衡量,對於當事人來說,如果他心中仍有不滿足,外界所謂的『成功』對他本人而言,其實沒意義。」
郭敬明說自己是一個很「敢」的人,從來不怕挑戰:「可能雙子座的性格就是這樣,好奇心旺盛,愛好很多,喜歡冒險。我沒法讓自己閒下來,如果長時間處於悠閒狀態,我會發瘋的……我就是喜歡每天排滿工作、等著我去完成的生活。」
他妥協,知道商人、藝術家的界線
據報導,郭敬明深知「做商人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會妥協;而做藝術家很重要的一個品質則剛好相反,是不妥協」。從作家到做雜誌、成立公司,郭敬明一步步規畫自己的新人生。
至於當導演,這個原本不在他的規畫中,以前的想法只是賣出小說版權,或者做編劇改編自己的小說,但因為喜歡挑戰,所以機緣巧合走到這一步。
據報導,多年前郭敬明便已進入中國作家富豪榜,他說自己正處於人生黃金期;性格方面,比以前平和很多,以前20幾歲的脾氣比較衝,現在會先想到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補救錯誤。
就這樣,已經年過30的郭敬明在「商人」和「藝術家」之間來回切換,因為妥協和不妥協這兩種對立特質在他身上奇怪地匯聚,就像兩個電視頻道一樣並存,但又不會互相影響。
郭敬明講述自己的體會:「單純做藝術家和單純做商人都不難,最難的是又做藝術家又做商人。我並非生來就切換自如,現在的狀態也是不斷歷練出來的。」
他自我,只寫自己想寫的東西
報導指出,關於未來,郭敬明的近期目標,是繼續拍電影,繼續寫小說;遠一點目標,是打通小說到影視的產業鏈。
很多人把郭敬明的小說歸類為「粉絲文學」,他說:「歸類、命名都是別人做的事,我只管寫我想寫的東西而已,沒考慮這麼多。」考慮過使命感嗎?他直截了當說:「我只寫自己想寫喜歡寫的東西,這算不算使命感?」
據報導,許多年長者認為郭敬明的作品拜金,甚至是媚俗,他笑答:「別人的看法我不在意,作品在反映作家內心世界的同時,何嘗又不是映照出讀者自己的內心世界呢?」
談及60歲時的樣子,郭敬明思考了一下:「60歲……想像中應該是安安靜靜地看書、寫作、把玩把玩骨董、和朋友們聚一聚的生活。」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