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首先要帶來Canon EOS 5Ds的實拍體驗,對5Ds那5060萬超高畫素有興趣的朋友可不能錯過,另外還有小編位於東京Canon下丸子總部的訪談,透過Q&A的內容各位可以進一步瞭解Canon在DSLR、微單眼、鏡頭、DC的未來走向;另外還有其它廠牌的新機總覽,多數都是台灣尚未發表的款式,像是Tamron SP 15-30mm F/2.8 Di VC USD、Panasonic DMC-CM1、Pentax K-S2、SIGMA 24mm F1.4 DG HSM、SIGMA dp0 Quattro都是炙手可熱的商品,接下來就請各位慢慢品讀。
☆ Canon EOS 5Ds 試拍體驗 / 實拍照分享 |
其實在CP+當時小編有短暫的進行拍攝體驗,而試拍的機子就是最具話題性的「Canon EOS 5Ds」,這是一般民眾或是非受邀媒體所無法體驗的行程,當下搭配鏡頭是EF70-200mm F2.8L IS II USM,也就是上市約五年的小白兔,至於在拍攝上也有些限制,畢竟試拍的5Ds還是工程樣機,所以原廠會特別慎重;首先一定要上三腳架,而且不能移動三腳架的位置,再來只能手動對焦且必須用機背螢幕放大檢視來確認合焦與否,最後就是必須用快門線來釋放快門,避免手震而使畫面模糊。接下來可以看到5Ds的拍攝成果,雖然還是工程樣機,不過5060萬畫素這樣的表現已經非常的出色!
ps.因為是工程樣機的緣故,日本原廠特別要求不能開放原檔下載,所以每張照片小編都個別進行區域裁切,好讓大家看看100%放大的畫質,有關這點還請各位多包涵。
| ■ 拍攝樣本 A |
▲拍攝樣本A(縮圖)
▲拍攝樣本A / 裁切影像中央
▲拍攝樣本A / 裁切影像邊緣
| ■ 拍攝樣本 B |
▲拍攝樣本B(縮圖)
▲拍攝樣本B / 裁切影像中央
▲拍攝樣本B / 裁切影像邊緣
| ■ 拍攝樣本 C |
▲拍攝樣本C(縮圖)
▲拍攝樣本C / 裁切影像1
▲拍攝樣本C / 裁切影像2
▲拍攝樣本C / 裁切影像3
▲拍攝樣本C / 裁切影像4
| ■ 拍攝樣本 D |
▲拍攝樣本D(縮圖)
▲拍攝樣本D / 裁切影像1
▲拍攝樣本D / 裁切影像2
▲拍攝樣本D / 裁切影像3
| ■ 拍攝樣本 E |
▲拍攝樣本E(縮圖)
▲拍攝樣本E / 裁切影像1
▲拍攝樣本E / 裁切影像2
▲拍攝樣本E / 裁切影像3
緊接著是小編在小丸子總部進行的Q&A,受限於提問時間所以能問的題數也有限,再來像是5D4何時推出?或是有沒有打算推出全幅微單這類敏感的話題,小編一概不提問...因為依照過去三年的經驗,得到的答覆絕對是「無可奉告、沒有打算、未來的事情很難說...之類的」,為了把握寶貴的時間,小編與同行媒體在提問前都有慎選過,以減少打槍的機率。
Q1 : Canon EOS M3相較於過去的M1、M2 產品定位又是如何呢?
A1:M1與M2比較適用於家庭紀錄以及一般消費者來使用,因為它們的產品訴求就是簡單、易用,不過M3可是完全不同,它是專門為進階用戶所打造的微單眼相機,因此它加入了180度翻轉兼自拍螢幕,同時具備豐富的實體轉盤可供操作。
Q2:請問EF-M Lens未來的規劃?或是可否提供鏡頭佈局?
A2:目前沒有具體規劃,以目前現有鏡頭不夠豐富的情況下,各位可以嘗試透過轉接環來轉接自家的EF或EF-S鏡頭。
Q3:請問Canon EOS 5Ds R 以及5Ds開發的目的是否就是為了對抗同樣擁有超高畫素的Pentax 645z?這中間又花了多少時間在開發上面?
A3:其實在開發過程中完全沒有把中片幅相機645z視為對手,我們單純是為了以下幾點做為產品努力的重點,首先是以職業攝影師的角度去開發,再來是滿足商業攝影的高畫素需求,而Canon EOS 5Ds R 以及5Ds的5060萬畫素是以Pixel Quality的好壞為首要考量,至於產品從無到有我們當然也花了不少時間在籌備與開發上,不過很可惜無法提供詳細的開發時程。
Q4:雖然Canon過去出口產品都是以美金計價,但對於近一年來日圓持續衰退的情況,Canon有什麼樣的想法?
A4:其實日圓衰退對我們來說並沒有特別的感覺,不過在未來我們依舊以推出物美價廉的產品為原則。
Q5:Canon EOS 5Ds R 以及5Ds所擁有的5060萬畫素素感光元件,為什麼不是搭載於機皇EOS-1D X之類的產品上?
A5: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高畫素伴隨而來的高資量料在進行高速連拍無法進行有效率的檔案寫入,因此才會選擇延伸出Canon EOS 5Ds R 以及5Ds這樣的產品線。
Q6:對於市場上的水貨,原廠是否有因應之道?
A6:我們瞭解水貨是無法避免的問題,不過在價格訂定時我們也會朝這個方向去努力!
Q7:目前4K技術在相機部份只有出現在自家的EOS-1D C,想請問在未來是否會應用在Canon的DSLR、微單眼甚至是消費型數位相機上?
A7:目前無法肯定4K技術會應用在哪一類的機型,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4K錄影的時代肯定會來臨。
Q8:Dual Pixel CMOS AF技術過去在APS-C機身上的表現可說是有目共睹,想請問這技術在未來是否有機會加入全片幅機種,另外這次5Ds R 以及5Ds這次在Live View模式下自動對焦速度的提升,跟Dual Pixel CMOS AF技術是否有關係?
A8:Dual Pixel CMOS AF技術有朝一日一定會下放到全片幅機種,但都還在規劃階段,所以無法提供正確的時間;另外為什麼5Ds R 以及5Ds在Live View模式下的自動對焦速度得以提升呢?最主要功臣就是它們均內建兩顆DIGIC 6影像處理引擎,使得每秒鐘所運算的張數比過去要增加許多,也就是取樣綠的提升,所以Live View自動對焦才會有顯著的進步。
Q9:想瞭解Canon這次同步推出760D/750D這兩款入門機的想法是什麼?
A9:雖然兩款都屬於入門機,不過760D卻多了機頂螢幕以及機背轉盤,屬於高階型的入門機,這是過去從未出現的產品,所以實際上760D與750D的目標客群是截然不同的。
Q10:以下是小編我每次到訪都會問的老問題...那就是Canon未來是否有可能推出EF轉EF-S的專屬轉接環,讓全片幅機身也可以共用EF-S的鏡頭群,畢竟EF-S的鏡頭還是比較輕巧,且畫質也有一定的水準。
A10: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不過當EF-S鏡頭轉接上全片幅機身勢必無法100%發揮全片幅的畫質優勢,而且還要考量到成相圈不足的問題(小編:把5Ds R 以及5Ds的1.6x裁切功能加上去不就解決囉!)
Q11:5Ds R以及5Ds所帶來的5060萬高畫素,正也考驗了自家鏡頭的光學技術,以Nikon與Sony這兩家的36MP全片幅相機為例,可以發現它們似乎都有針對高畫素而打造一些高解像力的鏡頭,請問Canon是否有相同的規劃來對應高畫素機種?
A11:其實只要是近年推出的EF二代鏡,幾乎都適合用來搭配5Ds R與5Ds,例如:EF24-70mm F2.8L II USM、EF70-200mm F2.8L IS II USM、EF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這幾顆絕對都是沒問題的,至於尚未改款的鏡頭我們也會持續努力的。
Q12:目前有多顆鏡頭都是在台灣生產組裝,請問未來在台的鏡頭生產計畫是否會擴大?
A12:未來變化不大,產量與種類並不會有大幅度的異動。
Q13:聽說Canon打算在提升境內的相機自製率,請問在今年有可能付諸實現嗎?
A13:是的,我們預計在三年內將影像產品以及BIS產品從過去的40%提升至60%。
Q14:請問EF-S鏡頭未來會朝向更專業化還是更輕量化去發展?
A14:除了輕巧化之外,我們也會朝專業方面去進行。
Q15:請問APS-C機身專用的EF-S鏡皇EF-S17-55mm F2.8 IS USM推出已近十年,請問未來是否有改款的計畫?
A15:是的,未來肯定會有改款的計畫,但可不一定會採相同的焦段、光圈規格(小編:表示開心^^)。
Q16:請問EF11-24mm F4L USM這顆鏡頭畫質如此銳利的主因是87mm的大口徑、或是多片特殊鏡片的加持?
A16:EF11-24mm F4L USM可以說是集Canon當前光學技術於一身的EF鏡頭,大口徑鏡頭要實現高銳利畫面通常是比較困難的,至於為什麼11-24mm能擁有如此出色的畫質呢?那是因為我們每年的光學技術都在進步,像是非球面鏡片以及特殊鏡片的技術也都持續進步中,
上週在看完Canon與Nikon的新品介紹後,各位應該都有屬意的新機吧!小編在採訪完Canon的新機後,趁著關展前的剩餘時間趕緊到其它品牌展區看看有哪些新產品,首先小編來到的是富士展區。
X-mount家族依舊是富士最炙手可熱的明星商品,在X-T1問世後X-mount總算是全員到齊了,接下來大家最期待的可能就是X-Pro1的更新,因為富士全片幅微單的傳言從未停過,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XQ2雖然是富士的新產品,不過感光元件僅有2/3吋,實在很難與一吋感光元件DC或是旗艦級的智慧型手機一較高下,也因為如此XQ1在當時就沒有在台灣上市,畢竟代理商只會引進有把握的商品。
短短三年下來,富士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推出了15顆以上的X-mount鏡頭,從大光圈定焦鏡、中望遠f/2.8恆定光圈鏡、超廣角鏡頭、甚至到微距鏡頭全都有,滿足不少專業用戶的需求,甚至要做為職業用途也沒太大的問題,但以擴充性來說還是C、N兩家比較佔有優勢。
富士展區最受小編矚目的就是這顆新鏡「Fujifilm XF 16-55mm f/2.8 R LM WR」,這顆可說是專為X-T1打造的鏡頭,因為它具備防塵、防滴的特性,亦符合X-T1強悍的機身特性。換算等效焦長為24-84mm,光學結構採12群17枚的設計,內含三枚非球面鏡片、三枚ED低色散鏡片,同時鏡片採用了Nano-GI鍍膜技術與HT-EBC鍍膜處理,藉此抑制鬼影與耀光的情形發生;全焦段採f/2.8恆定光圈設計,絕對稱得上是X-mount的大三元之一,不過這也使得鏡身的體積、重量跟著增加,淨重約655公克。以富士過去所生產的高階鏡頭表現來看,「Fujifilm XF 16-55mm f/2.8 R LM WR」上市後絕對不會讓用戶們失望,但可惜的就是它少了光學防手震的設計,這是比較遺憾的地方,未來這顆鏡頭在台發表後,小編也會進行相關的評測。
X-A2是X-mount之中最入門且最低價的機種,從感光元件的種類就可以清楚辨別,因為只有X-A1、X-A2採用一般的APS-C CMOS,X-M1等級以上的機種都採用APS-C X-Trans CMOS / X-Trans CMOS II,兩者不論在發色或是高ISO表現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差異。X-A2最大的特色就是機背那片可上掀175度的自拍螢幕,可惜並不支援觸控功能。
這回X-A2在機身配色方面,則多了白色這個選擇,看來會更受到女孩子的歡迎。感光元件看來是應該是跟前一代相同,搭載有效畫素1630萬的APS-C CMOS,機身應該是由X-A1修改而來,因為寬、高均相同,只有機身的厚度因為翻轉螢幕的進化而有所不同。
這樣的握把造型在搭配小型鏡頭時機身雖然能顯得輕巧,不過搭上大光圈或長焦段之類的鏡頭時,就能馬上分辨出握感的好壞差異,像是X-A2這類的機身比較適合搭配XC16-50mmF3.5-5.6 OIS Ⅱ這類的Kit鏡。
機頂的結構與設計也與X-A1如出一轍,對我來說X-A2的改款就只是增加了自拍螢幕,其它部分並沒有明顯的改變。
instax mini 90因為手動功能豐富,所以受到不少拍立得玩家的推崇,可以玩重複曝光、慢快門長曝,另外一個吸引人的就是mini 90的外型實在太文青啦!在日本還有皮革色的款是可以選擇,真是幸福。
腦筋動得快的富士,看準了拍立得相機的失誤率,竟然推出了一台拍立得打印機instax Share SP-1,直接利用無線傳輸的方式將照片傳送到SP-1,接著透過APP進行調整並輸出,不僅降低失誤率,同時還可以為拍立得加上更多的個人化設計。
Tamron近年推出的鏡頭也獲得不少好評,例如全幅機專用的SP 24-70mm F/2.8 Di VC USD或是超值打鳥鏡SP 150-600mm F/5-6.3 Di VC USD都是受到許多玩家歡迎的鏡頭,這次Tamron展區內最後小編關注的就是SP 15-30mm F/2.8 Di VC USD(A012)這顆超廣角變焦鏡。
SP 15-30mm F/2.8 Di VC USD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它的焦段與光圈規格,適用於全片幅與APS-C機身,擁有15mm超廣角以及f/2.8恆定光圈的優勢,同時還具備VC鏡頭防手震功能,這樣的設計在超廣角鏡中還真是罕見。
從鏡頭SP的代號上便可以知道這顆超廣角變焦鏡就是以高畫質為開發目標,光學結構採13群18枚的設計,從上圖即可見到前玉內的那枚XGM擴大玻璃鑄模非球面鏡片,另外還有三枚LD低色散鏡片與兩枚玻璃鑄模非球面鏡片,鏡片同時還有加上eBAND奈米鍍膜,藉此抑制鬼影與光斑的產生。
從A012的剖面圖即可很明顯的看出「擴大玻璃鑄模非球面鏡片」與一般「玻璃鑄模非球面鏡片」在形狀上的差異。
內建VC防手震可為拍攝者帶來至少三級的快門補償效果,現場試拍時搭配的機身是5D Mark II即有明顯的感受,從上圖也可以看出A012的塊頭並不小,不過用慣16-35mm超廣角鏡頭的我,在拿到這顆15-30mm之後,雖然只差1mm但對超廣角鏡頭來說能容納的範圍以及透視感也會截然不同。最後可以注意到遮光罩的設計,因為變焦時鏡頭會跟著伸長或縮短,A012特別採用連動式遮光罩,藉此提升遮光的效率。
Panasonic旗下的M4/3相機或是數位相機,自從導入4K錄影功能後,在消費者口中的評價自然跟著水漲船高,但很遺憾的是許多在日本熱銷的機種,台灣松下都沒有考慮引進的計畫,例如FZ1000、GM5都是2014年的遺珠之憾。
來到松下展區最受歡迎的不是M4/3相機也並非DC,反而是這台搭載Android作業系統的照相手機DMC-CM1,外表看起來就像是一般的小型數位相機,但卻具備時下智慧型手機應有的功能。機背的皮革紋路相當有質感,機身的大小剛剛好,一手就可以掌握。
搭載Android™ 4.4(KitKat)作業系統,螢幕尺寸為4.7吋(電容觸控),放在左邊比較的是5.5吋的Note4。
CM1最初只有在英國販售,現在終於回到了日本!但有數量限制...可能賣完就沒有了,所以現場才會有一堆民眾搶著試用,但為什麼它如此受歡迎呢?因為它的相機規格實在太厲害了;內建一吋感光元件!沒錯就是Sony RX100系列、Nikon 1在使用的一吋感光元件,其有效畫素來到2010萬,等效焦長28mm、最大光圈f/2.8、最小光圈也有f/11,作為風景拍攝用途也沒問題,而且還支援RAW檔儲存以及4K畫質錄影,看到這裡你是否也心動了呢?我想這絕對是攝影人夢寐以求的隨身機!
拍攝選單擁有完整的操作介面,當然也可以進行手動曝光。
機頂最重要的兩顆按鈕均在右邊,在待機狀態下只要輕推「CAMERA撥桿」,就會立即啟動相機功能,至於「CAMERA撥桿」的右邊就是CM1的實體快門鍵,可透過半快門來鎖定對焦/測光,操作起來就跟一般的DC沒兩樣。你可以發現當鏡頭啟動後,鏡頭也會微微凸出,這點可以稍加留意。
女朋友系列曾經是M4/3的王牌,但在各家微單眼相繼推出後,GF系列的優勢似乎就不如過往,上圖這台正是女朋友七號,GF7搭載4/3型Live MOS感光元件,有效畫素高達1600萬,它最大的特色就是自拍功能與全新的外型。
首先可以看到機頂左方的那顆按鍵,除了可作為功能自訂鍵以外還可以指定為「快門鍵」,讓GF7成為雙快門的自拍機,
因為雙快門設計的緣故,內閃受限在機頂中央,好在還維持手動打跳燈的能力。
螢幕可上掀180度且不會受到機頂結構的限制,喜歡自拍的女孩兒們可要把持住啊!
雖然只有單轉盤設計,不過好在是觸控螢幕,對操作效率也有幫助。機身淨重只有236公克,這樣的重量實在是有夠輕,但機身的塑膠感也滿重的,尤其是銀漆的部分,不知道台灣松下到時會不會考慮引進。
GF7的專屬皮套、手腕帶上身後,應該會更有型!
網路謠傳大約三千八百一十五次的Penatx終於認真要打造專屬於K-mount的全片幅機身,雖然只是個雛形,但肯定讓Penatx為之雀躍,因為多年來的夢想終於成真,底片時代收藏的老鏡頭也終於有在數位機身上解放的時刻,這下次全幅數位單眼又多了一個選擇,只不過小編好奇的是這台全幅機的定位會是「中階」還是「入門」單眼?因為就外型來猜,想必是中高階的機身等級,因為有雙轉盤與機頂螢幕。
這裡寫到Pentax全片幅數位單眼相機的正式發表時間約在2015年的年中,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雖然只是模型機,但是櫥窗外卻圍滿了人潮,大家都想親眼目睹未來Pentax第一台全片幅數位單眼相機的外型。
機背設計與自家的K-3未免也太像了吧!期待可以加入645Z那樣的翻轉螢幕我就滿足了。
各位還記得閃亮亮握把的Pentax K-S1嗎?沒想到才相隔半年不到就立即推出了二代機K-S2,外型也比上一代要熟成許多;搭載APS-C尺寸的CMOS感光元件,同時取消低通濾鏡設計(ps.可模擬低通濾鏡效果),有效畫素高達2012萬,擁有11顆相位差自動對焦點,暗部對焦能力提升至-3EV,產品定位僅次於K-3,看來應該屬於中階機身。
開機時快門外圈會亮起綠燈,這已經比前一代低調許多;另外機頂還可以見到Wi-Fi的獨立鍵,可採NFC感應方式進行連接。全機身具備防塵、防滴的特性,以體積與產品定未來看,市面上並無對手可匹敵。
機背這片外翻式螢幕則是首次出現在Pentax的DSLR身上,同時還具備雙轉盤的設計。
翻轉螢幕還支援防塵、防滴過去一直是m4/3系統的強項,現在K-S2也把這招學過去了!
隨著K-S2發表的Kit鏡「HD PENTAX-DA 18-50mmF4-5.6 DC WR RE」,居然又讓綠圈復活了!這顆鏡頭的光圈規格雖然不突出,但同樣支援防塵、防滴特性,鏡頭收起後的長度僅41mm,是DSLR之中最輕薄的變焦鏡頭。
光學結構採8群11枚的設計,最短對焦距離為30公分,放大倍率為0.23x,塑膠鏡身使得重量也只有158公克;受限於鏡身尺寸,所以HD PENTAX-DA 18-50mmF4-5.6 DC WR RE僅有一枚非球面鏡片與一枚低色散鏡片加入,畫質方面比較令人擔憂。。
現場就連645Z也直接剖兩半給你看,真是難得的畫面啊!
Sigma幾年前推出的Art系列推出後即大獲好評,繼SIGMA 35mm F1.4 DG HSM之後又推出了深受人像攝影師喜愛的SIGMA 24mm F1.4 DG HSM,因為超廣角加上大光圈的透視感實在很特別,我想用過Canon EF 24mm f/1.4L II USM這顆鏡頭的攝友一定都愛不釋手,因為拍起來真的很不一樣。
光學結構為11群15枚設計,內含三枚FLD人工螢石鏡片、四枚SLD超低色散鏡片、以及兩枚非球面鏡片;最大光圈f/1.4、最小光圈f/16,由9枚光圈葉片組合且擁有圓形散景,最短對焦距離25公分,放大倍率約0.19x,濾鏡尺寸為77mm,鏡身的重量為665公克。
以Art系列過去的鏡頭表現來看,24mm F1.4 DG HSM想必也不會讓大家失望,但它美金換算後的價格卻只有Canon 24mm f/1.4 二代鏡的一半,以C/P值來看肯定有吸引力!現場提供試用的24mm F1.4 DG HSM,其搭配的機身包括了700D與畫面中這台Canon EOS 1Ds Mark III,原先以700D組合拍攝時,自動對焦速度總覺得差強人意,但立馬換上1Ds Mark III的組合後,自動對焦速度則有明顯的提升,看樣子高階鏡頭還是適合搭配高階機身才能相得益彰。
去年接連推出的SIGMA dp Quattro系列,以獨特的外型吸引許多相機迷的目光,但真正下手的消費者似乎不多,因為體積實在太大了,而且又少了可換鏡頭的優勢,不過dp系列的畫質與色彩表現依舊是毋庸置疑。
SIGMA dp0 Quattro的代號實在太酷了!印象中從沒有相機型號以「0」來命名,感覺就像是特務一般。我們言歸正傳!dp0 Quattro開啟了APS-C DC的新頁,因為它等效焦長為21mm,不免讓我想起銀鹽時代的Ricoh GR21,這也難怪dp0 Quattro的鏡頭尺寸會如此突兀!
dp0 Quattro搭載APS-C Foveon X3 Quattro CMOS感光元件,有效畫素高達2900萬,光學結構採8群11枚的設計,內含四枚FLD人工螢石鏡片、兩枚SLD超低色散鏡片、兩枚非球面鏡片。
機背造型及按鍵設計則是與過去的dp Quattro系列相同。
粗壯的握把也是dp Quattro系列的家族特色,dp0 Quattro衝著那21mm的超廣角鏡頭,在台灣上市後我想一定會有01的勇士衝首購,到時就期待各位的開箱報告囉!很遺憾因為時間限制沒辦法每個展區都逛到,這點還請各位見諒,最後就是CP+ 2015的SG分享,請笑納!
■ CP+2015 相關文章:
【CP+2015】高畫素世代來臨‧Canon新機報導
[CP+ 2015 ]Nikon D810A星空機正式現身與多款隨身機首次亮相
銀座Nikon Plaza與Nikon日本總部專訪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