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文
部落格全站分類:藝文情報
張可(台大博士生、陸生) 我從小在解放軍的部隊大院裡長大,念的也是軍區的幼稚園。那時候幾乎每天都要唱兒歌,歌曲要麼是教導要當愛家園、愛勞動的好孩子,要麼就是如何趕走日本侵略者,打倒蔣家王朝的「革命兒歌」。至今我還記得其中的《小號手之歌》,有一句是這樣的:「軍號嗒嗒嗒吹,來了遊擊隊,革命紅旗迎風舞呀, 奮勇殺白匪」。後來知道,「白匪」就是那時共產黨泛指的國民黨軍隊,也就是後來的國軍。
在這樣的教育之下生活了22年,我去了英國。有一次在大學的課堂上,老師要在坐的學生自報家門,當有一群學生介紹他們來自HONG KONG的時候,我突然變得很生氣;覺得明明是「中國人」為何叫自己為「香港人」?自此以後我在每節課上的發言凡提及香港都要加上Chinese。正是如此,那種似乎與生俱來的「國仇家恨」,使我在英國的幾年裡幾乎跟香港人和台灣人鮮有互動,雞犬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所以,這次張懸亮出國旗,招致留英的中國學生如此激烈的反應,不足為奇。
多年以後,當我再次回顧自己曾經作為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國」的言行,少了幾分難堪,更多的是自嘲和反思。隨著1949年以來國家(中共)主導下的不斷再民族化(re-nationalizing),官方所呈現的歷史教育給了我們更多的恥辱感和使命感,而在官方和媒體共同生產出的「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事實上則附著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潛意識中。
但是,反過來我們不禁要問,國家和政黨將人民看做是他們手中的「橡皮泥」,任意塑造他們所需要的國族認同,這難道僅僅在是發生在中國嗎?為何美國人民的感情那麼不容易受到傷害?而台灣和中國人民的情感卻那麼脆弱?這難道是僅僅一句兩岸青年要多交流就能夠輕描淡寫的帶過去的嗎?
我們永遠無法保證未來相互傷害彼此「感情」的事件不再發生,但是也許我們可以從現在起,把「祖國」塞給我們的東西拿出來重新檢視,然後獨立自主的好好活下去。
張可說,他從小被灌輸國族認同,會對張懸事事件反應激烈,其來有自。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onlineopinions@appledaily.com.tw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2016【韓劇】奶酪陷阱劇情簡介及人物介紹奶酪陷阱 EP03 預告奶酪陷阱 線上看奶酪陷阱(捕鼠器裡的奶酪) 第1集
jmuko9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