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文
部落格全站分類:藝文情報
最近被熱烈討論的「多元成家草案」包含「婚姻平權」、「伴侶制度」及「家屬制度」,其中的「婚姻平權(同性婚姻)」引發宗教界反彈,甚至聯合了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一貫道……等約十多個宗教團體領袖組成「台灣宗教團體愛護家庭大聯盟」。
不只是宗教界,許多沒有特定宗教背景的民眾也反對多元成家草案。宗教信仰的價值觀不是反對多元成家草案的唯一理由,還有像是倫理價值、社會結構、家庭關係……等等。不過在這些反對理由之外,卻有一個因素鮮少被提到-「同性婚姻」威脅到異性戀者在心理上的獨特性。這也許能解釋為什麼同性婚姻在異性戀為多數的社會中,會受到如此大的反彈。
異性戀者在心理上的獨特性要從社會性認定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談起。社會性認定理論是指個人意識到自己屬於團體成員,而能辨識出和自己和其他團體成員的不同,比方像是不同種族、不同性別、不同國家……,團體的輪廓也就更清楚呈現,進而使團體成員有向心力,為「自己」(的團體)付出比對其它團體更多。
當社會性認定受到威脅時,社會性認定所勾勒出的「團體」也就可能會消失,因此我們會盡可能捍衛社會性認定。對異性戀者來說,婚姻是其中一項和同性戀者不同的特徵。當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有一樣的婚姻權,那麼異性戀者和同性戀者之間就又減少了一項差異,威脅到「異性戀者」這個團體的輪廓。
美國一樣面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爭議,但是民眾對於「婚姻」(marriages)的反彈,似乎比「民事結合」(civil union)更大。2007年,現在任教於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雷米勒(Justin Lehmiller),和另外兩位專家發表了一項有趣的實驗結果,就顯示了「同性婚姻」的概念會使異性戀感覺受到威脅 [1]。
研究團隊設計了兩段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假設性法案,兩段法案的差異只在於用字是「婚姻」或是「民事結合」,然後找來一百多名平均19歲的異性戀大學生,在他們讀了其中一句之後填寫問卷,以七個等級評估自己是否支持這項法條,以及是否覺得這項法條會威脅到異性戀、社會、家庭價值、婚姻、個人關係。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2016【韓劇】奶酪陷阱劇情簡介及人物介紹奶酪陷阱 EP03 預告奶酪陷阱 線上看奶酪陷阱(捕鼠器裡的奶酪) 第1集
jmuko9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