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題材是一種特殊的創作領域,泛指以19世紀美國西部拓荒時期為主軸的創作方向。從早期電影《荒野大鏢客》到近代遊戲《碧血狂殺》都頗受歡迎。縱然熱潮已不復從前,西部仍舊是許多玩家影迷的憧憬。這裡將會介紹西部題材的歷史回顧與魅力特色,並深入西部題材的各種議題。
包羅萬象的西部題材
西部題材的背景包羅萬象,像是征服荒野的豪情、抵抗暴政的敘事詩(無論是政府還是強盜)、移民與原住民間的愛恨糾葛等等,其中的核心主旨「正義」、「榮譽」、「信念」都被讀者觀眾玩家們所憧憬,並將其稱呼為拓荒者精神(pioneer spirit)。西部題材乍看之下情節老套,然而每部作品都能夠在類似框架中走出自己的風格,使得西部題材的人氣無論古今中外都歷久不衰,牛仔挑戰荒野的形象更被視為男子氣概的典範。
某些分析家還指出,西部題材的高人氣可以歸因於其中醞釀的騎士精神,令人聯想到亞瑟王的傳說。英勇的騎士騎在馬上,率領著支持者團結對抗邪惡外患,貫徹自我信念,在考驗中砥礪心智,讓美德昇華至更高的境界,這份騎士精神與西部題材的牛仔還真有說不出的神似。
▲《荒野大鑣客》帥氣牛仔挑戰西部惡勢力。
正義化身與騎士精神
西部作品中的王道情節,包含英雄救美與對抗惡勢力,都被視為現代版的騎士精神表現。對沉浸於西洋傳奇故事的西方觀眾而言,西部題材的確魅力非凡。而對東方的觀眾而言,牛仔那種擇善固執、貫徹正義的精神,簡直就是武士的理想形象,看在觀眾眼中真是帥氣無比。至於受到西方與日本影響的台灣,也同樣對牛仔精神感到心有戚戚焉。
在現代作品哩,西部題材原本非常單純,主角是正義化身,黑白善惡壁壘分明,最後一定是邪不勝正,主角抱得美人歸。後來觀眾很快就覺得厭倦,片商與作者便開始導入流行要素,採用反式主角、探討人性黑暗面,以及正義面具下的虛偽與骯髒,如電影《殺無赦》以金盆洗手的強盜做為主角便是一例。
這種改變是好是壞見仁見智,西部題材的核心支持者認為這些作品「背離原本的西部精神」,「用西部題材包裝現代作品的俗套」。但是不可否認,這些新的西部作品的確開創出一番新氣象,將西部題材的王道要素-口哨風音樂、左輪槍戰、荒野小遊戲(如丟擲馬蹄鐵)以及撲克競技傳承下來。多虧創作者們標新立異的精神,西部題材才得以保持流行而不被時代淘汰。
▲史上最傑出的西部遊戲《碧血狂殺》。
西部作品的主要情節
20世紀初期的美國知名作家法蘭克‧古魯柏(Frank Gruber)指出,西部故事只有7種基本情節,分別是聯合太平洋故事、牧場故事、帝國故事、復仇故事、拓荒者故事、法外之徒故事、執政官故事,共計7種,在此分別介紹每種類的特性:
聯合太平洋故事
這種情節的名稱取自美國西部著名的鐵路系統,聯合太平洋指的是聯合太平洋鐵路(Union PacificRailroad),該公司與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共同串接了東部的既有鐵路,成為橫貫美國的 重要鐵路。此類故事以西部的拓荒發展為主軸,將科技推展至西部,如鐵路與電報系統等等。
牧場故事
這種故事的重心集中於城鎮的居民,他們受到環境或盜匪的侵害,必需團結一致抵禦外敵。
帝國故事
這種故事會讓主角從零起步,慢慢經營自己的勢力,像是把人口流失的小鎮重新經營得有聲有色,或是藉由貿易壯大我方的影響力,諸如此類。
復仇故事
這種情節以仇恨為主,與法外之地的西部真是絕配。主角會追蹤那些虧欠自己的人,劇情充斥著槍戰與人性的險惡。這種故事無論哪個時代都是主流。
拓荒者故事
描述拓荒者西部拓荒遇到的許多阻礙,野獸侵襲、惡劣氣候,以及印地安人的反擊,有種與天對抗的精神。
法外之徒故事
顧名思義,敘述西部裡面目無法紀的各方勢力,為了爭奪勢力與資源的故事。法律在西部中淪為橡皮圖章,人們必須以自己的準則生存下去。
執政官故事
相對於上面的法外之徒,這種故事以當地的執政官為主,如警長、村長或居民自治團體的領導者。他們得面對各方勢力的挑戰,為了維護公權力而奮鬥不懈。
▲丟擲馬蹄鐵是牛仔的知名娛樂遊戲。
▲法蘭克古魯柏:西部故事只有七種基本情節。
西部電影的由來與演進
「西部電影」這個名稱最早出自於1912年的雜誌《世界動視》,根據美國電影學院的定義,西部電影是種「場景位在美國西部,並將拓荒者的精神、內心糾葛與理念傳承予以具體化的作品」。19世紀的多款默劇西部電影大受歡迎,西部的魅力得以深植民心。我們熟知的西部電影特質:主角是牛仔、槍手或賞金獵人,頭戴牛仔高筒帽,頸部圍繞紮染印花手帕,腳穿釘刺馬靴,手持左輪騎在馬上,都是在這時候定型的。
雖然西部電影是默劇時代的熱門主題,不過其熱潮於1972年進入有聲電影時代後慢慢消逝,僅剩下少數片商採低成本方式持續拍攝,低成本的表現難以吸引觀眾捧場,被好萊塢片商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三流系列。
1939年是西部電影再崛起的一年,許多經典作品都選在這年登場。如艾羅爾弗林主演的《道奇城》、喬爾麥克雷的《和平聯盟》、超人氣男演員詹姆斯史都華主演的《警探奇俠》,以及知名度最高、捧紅導演約翰福特與演員約翰韋恩、被譽為西部影史最高成就的《驛馬車》。這些強片讓西部電影的風潮再次席捲世界,造就新一代的西部流行。
▲《殺無赦》是美國史上最重要的西部片之一。
新西部與原住民風潮
新的西部風潮還導正原本影迷對美國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在過去,美國原住民在電影中總是被詮釋為邪惡、殘酷且不榮譽的反派,讓美國原住民遭受許多莫須有的指責與排擠。不過1939年後的西部電影則一反常態,以更加客觀的角度去描述美國原住民,這點在約翰福特執導的電影中尤其明顯。
在風潮的帶領下,西部電影的格局有著嶄新的風貌,特別是電影規模有著明顯提升。傳統的西部片通常登場人物少,但是新的西部電影不吝於聘請眾多演員,如搶匪團之類的多人場景得以成為新主流。傳統西部片為了節省成本而限定於攝影棚內拍攝,新的西部電影改以外拍為主,片商不惜砸重金讓劇組遠赴新墨西哥州或德州出外景,忠實呈現西部的黃沙風情,讓觀眾看得叫好連連。
在格局提升的同時,西部電影也搭上電影技術進步的列車。1953年,電影界捨棄傳統的4:3螢幕規格,導入名為「西尼瑪斯柯普」與「狹長視野」等寬螢幕系統,將電影格局帶往新的層次,觀眾看得直呼過癮。幾個知名景點也因電影取景而聲名大噪,在《驛馬車》裡面驚艷四方的紀念碑谷景色便是一例。即使到了現代,紀念碑谷裡的巨岩結構仍被影迷譽為最傳神的西部景致。
▲艾羅爾弗林的《道奇城》是早期知名西部片。
▲《和平聯盟》帶有美國早期電影插畫風格。
知名的西部電視影集
西部作品在電影界發光發熱,片商便式著將其導入其他領域,首先就是電視影集。黑白電視在40年代已在美國普及,片商便將電影拿到電視上播映,受到觀眾的普遍好評。然而西部電影很快就撥放殆盡,觀眾開始要求新的作品,片商便順應潮流,推出一系列的西部影集。影集的水準比不上電影,卻足以滿足觀眾需求,西部影集隨即成為新一代的寵兒,與隔壁的西部電影分庭抗禮。
1959年是西部影集的巔峰,美國當地就有26款西部影集上映,令觀眾目不暇給。60年代初期,美國的電視影集長度主流從原本的半小時延長為1小時,又正逢彩色電視機的普及化,西部影集的水準得以大幅躍進,於隨後幾年持續保持熱潮。
好景不常,傳統西部影集於60年代末期沒落,電視台便開始進行一些改變,諸如導入犯罪偵查情節,以及超自然靈異要素等等,勉強將西部風潮延續下來。到了90年代,電視電影(以電影格局拍攝的電視影集,表現與片長介於電影與電視之間)開始蔚為風潮,有幾部不錯的西部電視電影問世,還做出各種另類的嘗試。如《螢火蟲》把未來科幻要素帶進西部劇情中,HBO的《死木》將西部描述為拓荒者精神蕩然無存的法外之地,都造成不小的話題。
▲《驛馬車》被譽為最經典的西部電影。
▲導演約翰福特是帶動西部作品的功臣。
西部文學的興起與淡出
西部文學是伴隨西部作品崛起的一門創作領域,劇中時間大多集中在美國西部早期,約在1860年至1900年之間。第一部知名的西部文學是歐文.魏斯特於1902年出版的《維吉尼亞人》,敘述來自東岸美女教師與西部豪放牛仔之間的愛情故事。20世紀的代表西部作家有初期的賽恩.格雷,以及中期的路易斯.洛阿莫,以及在其他領域比較有名氣的埃爾莫爾.倫納德(以犯罪小說見長)等等。西部文學在這幾位作家的努力下人氣逐漸凝聚,並在60年代達到高峰。
可惜和西部影集一樣,西部文學在媒體雜誌的炒作下一飛衝天,卻也很快淡出主流市場。由於當時正逢美蘇冷戰,文學主流因此轉為諜報與霸權間的角力,西部文學便被擠至幕後,成為小眾的創作領域,直到2000年達到人氣最低點。現在,西部文學仍舊沒有重新流行的跡象,閱讀與蒐集的對象僅限於圈內的愛好者。
▲約翰韋恩替西部牛仔帶來全新典範。
▲美國原住民在電影中經常扮演反派。
下一頁:西部題材轉變探討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