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是重生最好的機會
漫長重建路上,太陽終會升起。商業周刊1396期(攝影者.曾千倚)
8月8日,《商業周刊》採訪團隊在強颱「夏浪」登陸日本前夕,來到了神戶市,希望能在第一時間,借鏡處理災難的典範城市,能替甫發生氣爆事件的高雄集氣,尋找重建的方向。神戶和高雄一樣地處海港,也同樣經歷大規模城市災難,如今卻成為日本最佳宜居城市,他們的重建智慧何其寶貴。
出發前夕,我們寫了一封信給神戶市長久元喜造,希望他能分享神戶的重建經驗,但市長回信表示,為做好防颱準備,不得不婉謝採訪邀請。儘管如此,他仍親自回信,除向高雄市民表達哀悼慰問之意,自己也回想起1995年,遭遇阪神大地震的神戶震災畫面。
當時,神戶市有八成五學校倒塌、逾13萬戶房舍遭毀損;總計近2萬名民眾死傷、一度有超過23萬災民,躲進避難所。
轉型,為城市注入新契機
以現代建築、拓寬道路、逃災體系做永續發展
為了看清楚神戶的面貌,9日傍晚,我們登上豎立在神戶港逾半世紀,108公尺高的「神戶塔」。從這處地標向外望,阪神高架道上的車流長河,像是條金蔥緞面的和服腰帶,綁繫於這個依山傍海的海港,將遊人視線,導引到海港新生地的馬賽克(Mosaic)購物商城;臨海打造的摩天輪,則在停泊岸邊的白色郵輪上,映照出七彩奪目投影。
很難想像,這裡即是當年發生阪神大地震時,高架橋路面如骨牌般倒塌的危城。
但如今,神戶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亞洲的「設計之都」;2年前,更被瑞士顧問公司ECA Int'l,依據氣候條件、醫療品質與基礎建設等指標,評選為「全球最適宜居住城市」第5名,優於日本所有其他城市,在亞洲則僅次於新加坡。
儘管災難巨變,是令人最不忍見的傷痕,然而,它往往卻是城市更新、轉型的關鍵契機,並為永續發展注入嶄新可能。
再生,從防災技術開始
以集中管線、統一救災規格,控制都市災變
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在其著作《看不見的城市》提到,災難就像一條裂縫,讓人們得以察覺隱匿的城市。毫無疑問,災難也尖銳的提出被人們隱匿的問題。
「住宅區地下竟會有產(工)業用的管線,這實在太不可思議了!」日本建築大師、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也是高雄捷運美麗島站站體設計者的高松伸指出,高雄大氣爆屬人為災變,在過度密集的前提下,城市要維持便利的生活機能,不可避免有天然氣等維生管線經過,但做為技術專業的工作者,他相信透過防災技術的進步,做好管線集中化等管理,便可大幅降低災害的風險值。
專長城市綠色景觀的兵庫縣立大學特任教授小林郁雄也提醒,政府只能提供重建的大方向,災區重建能否真正成功,關鍵還是在當地居民身上。除思考該植入什麼新的防災設計,包括產權移轉、公共空間釋出,以及居民權益是否充分受到保障等,都必須透過反覆溝通決議,才能取得共識,「災後重建不能只看表面的效率。」
▲美、日、中國成功重生城市 災後100天都這樣做
▲台塑董座、中鋼前董座災後建言》做好這4件事 台灣才能真正走出災難
完整精采內文請見《商業周刊》1396期,全省各大便利商店同步販售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