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我和Joe勤跑校園演講,發現現在的年輕小朋友對未來確實充滿著焦慮。我感覺現在的大學生面臨了比我當年更難搞的挑戰:一是職場遊戲變得更複雜多變,二是大學教育與現實又更脫節了!我想我能為他們做的,就是寫寫我對職場與生涯的經驗談,或是透過演講分享我的思考方式。今天就來談談一個常被問到的問題:「我很想創業(轉職,或做出其他改變),但爸媽(或其他長輩)卻表示反對時,該如何走下去?」
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父母長輩這邊的想法,談談我們該如何因應,最後再來檢視一下我們自己內心的聲音。
高中時我就開始有這種感覺:父母真是一種很矛盾的生物,至少他們在面對子女的時候常常如此。尤其是華人世界的父母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比自己更優秀,比自己更成功。但是當小孩子想要踏上與父母期待不同的道路時,卻又不斷地勸戒與反對。當時我心裡就常常不解,如果我每一步都要順著你認同的道路,最後豈不是只能到達同樣的地方嗎?要我變成一條龍,卻不准我飛;要我飛上枝頭當鳳凰,卻只准我在地上啄米,這實在是太矛盾了呀~
我花了不少時間思考過這問題,得到了解答,爸媽這樣的心態其實源自於父母這個角色的天職(也就是人物角色設定),那就是「保護子女」。除了保護子女不受危險侵害之外,其他的需求(例如功成名就)都是次要的。
就生物學的角度而言,兒女可說是父母存活的終極目的,也就是繁衍後代的「成果」。最近網路流傳一段大象搶救跌倒小象的影片,非常感人,人類的父母保護子女的心意更是不在話下。我自己還沒有榮幸當上父親,但我猜想為人父母者的心中,無時無刻都在憂心孩子的安危。相較於兒女的安全,其他事情都不重要。面對兒女的發展,父母都保持著五洲製藥的理念:先求不傷身體,再講究療效!或許年紀輕輕的你,想的是創業或轉職之後,能有如何棒的發展,但這些在父母眼中都還好,他們最關注的是,你選擇了一條他們無法確保你安全的路,這才是父母最敏感的那條神經!
這就是父母與子女在生涯抉擇上的差異!孩子做決策是「價值主導」,因為我想獲得某些價值(成就、機會、理想等),所以我選擇創業或轉職。但父母的決策則是「風險趨避」,他們難以忍受孩子要面對可能的危險和失敗,所以往往極力勸阻。雙方是從完全相反的觀點來看事情,所以這樣的爭論是非常難有共識的,除非有一方能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試著去滿足其需求。
對於財力雄厚的父母,最常使用的一招就是,給孩子一筆錢,或是安插一個職位,讓他在父母能夠掌控的範圍中滿足其冒險與自主的欲望。這基本上是那種柵欄嬰兒床的放大版,在限定的範圍中隨你玩,反正孩子再怎麼瞎搞,最多也就損失那筆錢。我要給這樣的父母比個讚,因為他們除了有能力滿足子女外,也的確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來照顧其需求,我真是很希望自己能成為這種父母啊~太帥了!
不過我還是奉勸年輕朋友,不管你父母的經濟實力如何,如果你想真正地「轉大人」,跨出安全舒適的嬰兒床,你(而不是你父母)才應該扮演那個「從對方角度出發,試著滿足需求」的一方。父母在這件事上該如何被滿足?他們到底要得到什麼才會認同我們的願望呢?剛剛已經講過了,那就是「安全感」。如果你能有效地讓爸媽放心,滿足其「風險趨避」的首要需求(先求不傷身體),後面你所期待的價值對他們來說才會有意義(再講究療效)。怎麼做?我們看下去。
請先想像一個場景,你正坐在公園湖邊的長椅上休息,湖面上長滿了荷花,有個男人緩步走向湖邊,並且蹲了下來仔細觀察。你可能會好奇這男人在觀察什麼?他是攝影師?植物學家?說不定你也會順著他的眼光看去,試著搜尋有趣的東西。但我們把場景改變一下,你一樣坐在湖邊長椅,但這時有個兩歲左右包著尿布的小貝比,搖搖晃晃地往湖邊走去,就在快到湖邊的時候,他突然蹲了下來,仔細看著荷花…想到這裡,你可能會心裡一揪:危險哪!掉下去還得了~這個小貝比到底想看什麼也就完全被忽略了。為什麼換個角色我們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因為小貝比相對于成人來說,我們認為他:
1. 不懂得眼前的危險(只顧著看花,不知道掉進水裡會溺水)
2. 控制自己的能力不足(連路都走不穩,平衡感也不足)
3. 無法從危險中自救(就算水很淺,一旦落水也爬不上來)
這也正是父母看我們的心情。所以成熟的你,不是跟他們互嗆,而是針對以上三點,提供必要的「安全感」。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