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台灣這幾年來最嚴重的危機。從麵包、麻辣鍋這些特定的品牌與食品項,到起雲劑、食用油這些泛用的添加物與原物料,我們日常所吃喝的食品,幾乎無一倖免。《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一直相當在乎食安問題,也從許多面向探討過食安問題。食安問題必須從三個面向去看:政府、廠商與消費者。消費者得到的資訊最少,卻也是長期影響市場生態的關鍵;廠商能充分掌握內部資訊,但對於原物料的資訊卻可能跟消費者一樣稀少,小廠商甚至可能是完全的被害者;政府握有公權力,必須能對不良廠商做出適當懲處,並對所有廠商以及消費者揭露資訊。因此,對於政府而言,是否能順利發揮功能的前提就是:充分掌握資訊。
事實上,食品安全議題應該由中央政府主責,不應該由地方政府主責,這是因為任何單一行政區域與其人口都沒有大到能百分之百自給自足,針對任何行政區控管都很難產生效果。台灣的食物高度仰賴進口,中央政府握有海關的控制權,可以從源頭控制各種進口食物的品質,同時也能透過立法拉高所有食品製造商的規格,由此雙管齊下才能見效。然而,這並不代表地方政府首長就毫無施力的可能性,特別是台北市人口密集、都市發展成度高,向來就是政策指標,因此觀察台北市政府的政策具有相當大的意義。
就這次台北市長候選人的食安政見看來,相當可惜也叫人意外的是:只有連勝文與柯文哲兩位候選人提出相關政策。讓我們來看看兩位候選人對食安議題提出了怎樣的觀點。
連勝文
1.「在地生產,在地行銷」,台北市本身有許多具有特色的在地特產,應盡力推動這些特產的有機生產計畫,同時為這些在地的有機農產品建立直接的銷售通路。
2.擴大安全認證食材的普及性,讓民眾可以更輕易的買到經過認證的農產品」,希望未來在各大零售市場、超市及大賣場都可以設置「認證農產品」的專櫃,讓民眾更方便、更容易買到有機食材,如此可以讓優質的農產品有更多的銷售機會。
3.從教育面著手,「利用實際體驗的方式,向全民宣揚正確的食品安全與飲食觀念」。學校開設之農業體驗的戶外教學或是參訪活動,未來將繼續推廣與深化;另一方面,向全民推廣食農教育。
4.將可食地景、多元地景的概念擴大成為城市綠化、居家休閒與普及農耕知識的最佳場所」,未來不僅繼續強化道路、公園的綠化的工作,同時也應善用垂直的牆面與屋頂,讓台北市綠地面積極大化、立體化。
5.善用青山環繞、濕地涵容的優異條件,維護台北的永續生態環境。
6.提升農業層次、與相關產業進行策略性結合,讓農業成為療癒系的產業。
7.未來市府將建議中央應循政風、主計單位之模式建立一條鞭的指揮與執行系統。
8.在中央一條鞭系統未成立前,市府將由專家、退休業者、NGO組成「老江湖稽查隊」,指認高風險食材與基本食材作為查稽重點。
9.市府也將深化、強化現有「食材登錄平台」之功能,並透過雲端技術讓市民隨時可查詢
修正檢舉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獎勵辦法,鼓勵全民和內部員工檢舉不法,勇於吹哨;將檢舉獎金調高罰鍰的50%,且無上限,並對吹哨者提供保密與保護。
10.對資本額達一定金額以上之大型食品公司要求其負擔更多企業社會責任,大型公司內部應建立安全採購與食安管理之機制。
連勝文的政見聚焦在:
1.強化台北市在地農業環境,並著手整合產銷制度;
2.強化既有市府食安網路平台,以及成立「老江湖稽查隊」;
3.要求資本額大的食品公司建立食安管理機制。
第一點農業論述其實不完全針對食安,但這段敘述顯然具有討論價值。我對於連勝文對於農業的論述有些疑惑,例如「台北市在地產銷的農產品」到底是什麼呢?農業體驗的教學又該如何辦理呢?台北市並不是一個適合大規模發展農業的區域,盆地中心已經高度城市化,住宅區域甚至已經發展到周圍山區,水土保持要是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大災難。我相當支持台灣發展農業,但我認為台北市在這個台灣農業計畫中應該以實驗研發中心為目標,太過強調實踐、脫離城市發展脈絡,反而會讓人覺得不過就是做做樣子。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