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社群媒體如Facebook、Line,每天都可以看到許多人在建立人脈。不管是參與各種社交場合的熱烈程度,或是與人交談、互動的方式,我們不難分辨出那些「人脈導向」的族群。
不可諱言,人脈從古至今都是文明社會重要的一部分,在商業世界更是開拓商機的重要途徑。但是,縱使科技讓人脈的擴散速度倍增,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廣度」,人脈的「深度」卻和過去一樣,需要時間的累積和考驗。
對於汲汲營營於人脈「廣度」的人來說,如果不能認清自己在人際網路中到底有沒有「亮度」、有沒有辦法累積「深度」,到頭來可能發現一堆膚淺的社交活動只換來成堆的名片,實際上卻少有進一步的關係進展。
更糟糕的是,用這種方式只結交到成群「為發展人脈而發展人脈」的朋友,仔細探究才發現缺乏內涵和真誠的友誼。
年輕時我也曾經陷入「拓展人脈」的迷思,以為認識愈多人一定帶來愈多的機會。
然而經驗告訴我,一個產品大量曝光後,真假、好壞更會被放大檢驗。那些真正開花結果的人脈,靠的是真材實料的內涵。
反之,空洞的產品再怎麼細心包裝、推廣鋪貨,也不可能獲得高的顧客滿意度。
有了這樣的體會後,「廣度」和「亮度」哪一個重要,對我來說是再清楚不過。有機會增加「廣度」,我樂於接受但不會過度追求,我更有興趣的是如何增加自己的「亮度」。
商業合作上帶給客戶更好服務、更高價值,朋友圈中永遠先尋找「利他」的可能,這些都是提高自己「亮度」的方法。
當我專心提高自己的「亮度」,發現「廣度」只是水到渠成;相反的,成天只想著認識大人物、只想著如何從人脈獲得好處的人,人際網路只會愈來愈窄,缺乏「亮度」,「廣度」只是緣木求魚。
我期待年輕朋友都有正確的觀念,只有真材實料的人能夠在社交圈產生「亮度」,進而在人際關係發展「深度」,隨之而來的才是人脈的「廣度」。
至於那些反其道而行、成天追求「廣度」的人,你仔細觀察他們人際關係的「深度」,理性分析他們個人的「亮度」,大概就能判斷包裝紙裡面產品的好壞了。
(作者是管理顧問)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