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海哥@ Flickr , CC BY 2.0
在台灣,歷史學是政治操作的婢女。
在藍綠惡鬥的政治氛圍下,當權者意圖掌控歷史解釋的話語權在最近備受爭議的「普通高中必修歷史課程綱要微調修訂表」(簡稱微調課綱)的修訂上斧鑿斑斑,教育部在應該是專業討論教學目的,方法,內容的課綱制定過程中,一再地以政治凌駕史學專業,示範意識形態優先於程序正義的威權思維,其結果傷害的是歷史學作為一門思辨性學科的獨立性,萬千學子學習的好脾胃,以及得來不易的民主程序。
中華民國政府自民國18年至96年,將近80年間(含大陸時期)不過頒布過13次課程綱要(標準)。開放審定版教科書之後的第一份課綱是88課綱,緊接著是因應九年一貫課程而有過渡性質的95暫綱。但是,從96年至今不到8年間,卻已經修正公佈過三種(包括微調)課綱了。其中,特別是在社會領域中,尤其是歷史科,其內容變動之頻繁,專業與否的爭議,以及程序的不正當性等等,一再挑動政治上統獨對立的敏感神經,掀起巨大的社會紛爭甚至對立。我們不禁要問:教育部「當家鬧事」為的是什麼呢?
自開放高中審定版教科書之後,原來的「課程標準」改為「課程綱要」,目的是降低降低教育部對課程實施的規範與限制,給民間版教科書較大的自主空間。但是,由於執照的取得對出版商的市場佔有率至關重要,所以課綱的調整對於教科書的編寫仍有著相當的指導作用,甚至,為避免審查期間往來修改費時費力,書商可能還會自動噤聲,揣摩課綱的精神,將可能不易通過的內容刪減,以求容易取得執照。歷來,課綱的修訂多屬於教育相關者的專業事務,社會大眾多不甚了了。但是,由於社會領域的教科書牽涉到社會共識的形塑,基於國民教育主權的認知,以往課綱的制定時程一般約需兩年以上的時間,邀請第一線教師參與研修,經過專家組成課審會,課發會,以及多次公聽會的程序才能一步步完成。雖然,在103年8月實施的「高級中等教育法」之後,課綱才首次取得了法律位階的地位。但是,這套行之有年的程序,向來是被教育部遵守的。
然而,「微調課綱」的發動,卻不是這樣的。原本應該全面施行的98課綱,在2008政黨再度輪替之後,唯獨歷史科與國文科(因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爭議)教育部長鄭瑞城不顧審查委員們的反對堅持擱置,之後並在委員王曉波(哲學專業而非國文或歷史)重新研議。經過兩年多的研商,期間,因為內容的爭議觸發多位台灣史學者憤而辭職,委員會也經過多次的重組,最後方才勉強定案,這就是現行101課綱的由來(101至103學年度適用)。
然而,就在101課綱頒布,新版教科書方才編寫送審未果時,蔣偉寧部長初上任不久,就要求審定委員依照一份來路不明的「民眾建議意見書」修改教科書內容,隨之重組歷史教科書審議委員會,宣稱要依照中華民國憲法來進行教材內容的修改。同時間,這些審議委員自行成立三家教科書出版社,宣稱要「撥亂反正,導正偏差史觀」,並火速編寫出三本教科書送審通過。
之後,這些委員們被媒體發覺多數具有「兩岸統合學會」的身份,其言論甚且不時有對岸中共國台辦等高官只知唱和,同時又多不具有歷史教學或研究的專業,因而引起輿論以及歷史專業學者的撻罰。正在紛擾之際,行政院又正巧發出公文,要求「所有公文書中,一律改日治為日據」,「但是高中教材部份,則尊重各出版社,不作強制更改」。然而,教育部卻組成「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社會及語文領域檢核小組」執行此命令,其下又設國文,歷史,地理,公民四個小組,在國教院的會議中逕行以臨時動議通過檢核小組有權對課綱進行微調工作。這就是所謂「微調課綱」的由來。
2014年初,教育部根據檢核小組的意見公布「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部分修正表」,並在短短兩週內完成公聽程序,在十二年國教課程審議會進行表決後,以多數決通過國文、歷史、地理、公民四科的「微調課綱」。此舉引社會譁然,各專業學者、教師、公民團體紛紛抗議。台權會等民間團體更依照「政府資訊公開法」提起對教育部違的訴訟。經過長達一年的行政訴訟,在今年二月24日獲得教育部敗訴的一審判決結果。然而,教育部長仍表示判決並不影響「微調課綱」於今年8月份的新學期上路的既定行程。甚至,在考量多方意見之後會決定是否提起上訴。
綜合以上所述,在這次的「微調課綱」風波中,我們看到教育部自莫名其妙地擱置98課綱以來,就不斷地以政治凌駕教育專業,一次次示範專業不如官威,程序正義不如意識形態正確的施政手段。也無怪乎,這次的微調會引起專業歷史學界不分政治意識形態的一片撻伐,由政大台史所薛化元教授發起的連署抗議已經獲得全國大學所有歷史系所主任的支持,堪稱台灣史學界前所未有的一次大集結。
台灣的民主發展自解嚴以後,在行政程序,政府資訊公開透明等的民主指標上一步步緩步前行。甚至在轉型正義等相關議題尚未釐清之前,在教育政策上,自威權時代以政治意識型態掛帥逐步向教育專業過度,這些路程緩慢而艱辛。民主社會中,各種意識形態對立本屬常態,不是什麼令人憂心,而有必須撥亂反正的必要性。教科書不需要變成社會中種意識形態的戰場,但是也不可以變相成為執政者意識形態的一言堂。歷史學告訴我們,凡是容許因為意識形態與執政者相同就獲得特權的政權就是專制政權。今天教育部拿著不具專業身份,違反程序正義,只憑藉與執政當局意識形態相同的政治正確就要專業教師執行「微調課綱」,這是看不起第一線教師的專業自主性,也低估了解嚴以後,台灣公民社會的民主智商。作為一個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我要爭論的不是任何意識形態,而是最基本的程序正義。
20天內的上訴期間將至,教育部的決定還會是政治掛帥嗎?全國公民與師生都在看,歷史女神也在看,看未來的教育部以及執政黨的歷史定位!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