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混合硬碟這字眼,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只不過真實體驗過其效果,甚至會對他另眼相看的人十分有限。在這固態硬碟以高速當道,硬碟容量持續推升的年代,固態混合硬碟猶如在夾縫中求生存。但其實不然,硬碟才是未來幾年內會被取代的產物,屆時只會剩下固態硬碟與固態混合硬碟。
章節目錄:
第一章:SSHD發展太慢是敗筆,產品價格兩樣情
第二章:混合碟的加速基礎就是學習,微軟亦為SSHD推手
第三章:智慧學習就是監控你,快取未必大就是美
第四章:選對軟體才能看見效益,概觀效能SSD輕鬆勝
第五章:SSD、SHD僅數秒之差,改觀就別再困惑
起跑時間是SSD利基點
依據產品生命週期理論來講,固態硬碟在過去3年左右的時間,逐漸從成長期過渡到成熟期。所謂成熟期的定義包含相當多面向,和消費者直接關聯的部分,莫過於市場承受價格。產品價格已經降低到某個甜蜜點,足以打動消費者產生購意願,卻又還沒引起廠商之間的價格戰。
約莫3年前起推出的固態硬碟,相當程度上,是可以視為第二世代產品。典型特徵大家都相當熟悉,就是採用Marvell 88SS9174、LSI SandForce SF-2281控制器的產品,代表性機種如Crucial m4、OCZ Vertex 3等。其關鍵性是上游廠商看好商機,紛紛投產壓低了總和製造成本,讓產品售價趨於平民化。
筆者翻出2011年初報價存檔資料,當時128GB容量每GB價格在50元之上,早1年普遍從60~70元起跳,更早之前更是進逼100元。也許你對這段歷史還記憶猶新吧!現在不只已經降價到21元上下,通路品牌選擇為數眾多,亦從貨架嬌客變成通俗產品,要說固態硬碟已經進入成熟期是足以成立。
SSHD拖太久成阻力
然而首批量產銷售的固態混合硬碟,出現時間點是在2010年,當時Seagate推出了Momentus XT。那時候500GB單價約為5,200元,換算下來每GB儲存成本在10元左右,大約是固態硬碟的20%而已。但現實的考驗是,固態混合硬碟才剛從導入期起步,碰上將邁入成熟期的固態硬碟,價格消長成了攻防關鍵。
雙方交鋒,即便各具有特點與應用優勢,多數消費者關心的仍然是價格。固態硬碟每GB儲存成本,至今仍然數倍於固態混合硬碟與硬碟,說穿了就是性價比偏低。但是在沒有應用限制前提下,好比桌機能夠安裝數顆硬碟,不會受到固態硬碟容量限制,改以單價角度切入來看結果會相反。
當前128GB與120GB固態硬碟每GB約為21元起跳,同為2.5吋的固態混合硬碟是降低到4.7元左右,可看出價差只微幅縮減至4.7倍,這對固態混合硬碟而言是不利的差距。此外令消費者糾結的是產品單價,好比同樣2,500~3,000元預算,該選擇128GB、120GB級距固態硬碟或500GB固態混合硬碟,通俗答案再明顯不過。
產品、價格兩樣情
換句話說,每GB儲存成本的高低,是牽動消費者採購容量意願。而在容量足夠使用條件下,產品銷售單價金額,會左右消費者採購產品類型的決定。固態混合硬碟價格問題不只這一椿,儘管單價看似只比硬碟略貴數百元,精算下來卻是每GB平均貴40%左右,免不了讓人陷入糾結。
此外多數人認為固態硬碟的速度是王道,在現行效能測試軟體基準下,固態混合硬碟除了在PCMark能一展身手,其餘典型傳輸速度確實都被海放數倍。基於以上種種不難理解,為何固態混合硬碟沒人吸引更多消費者注目,甚至經常被「用過固態硬碟就回不去了」這簡單一句話打槍,所以有夾縫中求生存的感覺。
容量為SSHD優勢之一
那麼固態混合硬碟真的一無是處嗎?其優點是提供比硬碟更好的系統開機,以及應用軟體啟動速度體驗,即便每個人對速度感的認知與要求不同,這點仍然無庸置疑。此外是在只比硬碟貴一些的條件下,為使用者提供同級儲存容量,無須在速度與容量兩難之間做出抉擇。
反觀固態硬碟縱然具有高效能,當前每GB儲存成本仍然是最貴,絕大多數人的有限預算,無法購買到足夠使用容量。這意味著,裝配固態硬碟得搭配其他外接儲存裝置,以補足日常使用所短缺的容量。如此不僅犧牲了資料儲存便利性,亦會墊高系統組裝成本,是固態硬碟當前應用的限制。
應用彈性以SSHD為佳
簡單來講,固態混合硬碟的真實應用優勢,就是在兩難之間取得平衡點。其最佳決勝點是筆記型電腦,市場上除了極少數遊戲定位機種,得以安裝2顆甚至更多硬碟外,其餘機構設計都只能容納1顆2.5吋裝置。廠商一開始便鎖定這打點,各家固態混合硬碟都是從2.5吋規格做起,直到近期才拓展至3.5吋市場。
除此之外,小型化桌機越來越熱門,其潛在市場也隨之擴大。舉如HTPC、小型文書上網機、趨近NUC尺寸的超迷你電腦等應用,機殼普遍無法安裝多硬碟,若非要求高速的主力平台,同時裝配固態硬碟與硬碟實在所費不貲。此時只要1顆固態混合硬碟,就能帶來相當速度感,又滿足儲存容量需求和價格問題。
下一頁:SSHD發展太慢是敗筆,產品價格兩樣情
標籤:零組件 , 電腦王 , 硬碟 , 固態硬碟 , 評測 , 技術研究
上一則
AMD Project Discovery 實作,卡匣電腦 Tango Super PC
下一則
BungBungame KALOS 評測:搭載高解析度 IGZO 螢幕的平價平板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NVIDIA新GPU架構Pascal、雙核心GTX TITAN Z同步發表於GTC 2014
NVIDIA在幾個小時前的GTC大會上發表了新的GPU代號Pascal,將搭載3D Memor...
Crucial M550 固態硬碟實測,新顆粒寫入速度倍增
Crucial 身為固態硬碟市場元老品牌之一,2011 年推出的 m4 廣受好評,被視為高性價...
華碩Matrix R9 290X顯卡實測,獨立供電迴路與LN2超頻設計
華碩緊跟著微星Lightning推出單核心晶片顯卡旗艦產品Matrix,這次除了有M...
免插6pin電源但卻很巨大,微星GTX 750Ti Gaming對決EVGA
在3大廠已經上市的GTX 750Ti之中,只有微星推出不需要額外PCI-E 6pin...
各大 SSD 廠商偷偷更換快閃記憶體顆粒、佈局,小心買到烙賽的 SSD
據國外媒體測試報導指出,Kingston 旗下價格導向固態硬碟產品 SSDNow V300,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