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立記者瑞普立,走訪全球四大洲、近百所學校, 採訪「國際學生評量計畫」前段班學生,找出聰明小孩的配方, 她發現聰明可以養成,只要多閱讀與聊天,就會變資優生。
哪個父母不想教出聰明小孩?但,「聰明」,是可以教的嗎?
曾以教育議題為《時代》(Time)雜誌拿下兩座「國家雜誌獎」、同時身為母親的記者瑞普立(Amada Ripley)寫了《教出最聰明的孩子》(The 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got that way),在二○一○、一一年間親自深入芬蘭、南韓和波蘭三個「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前段班國家,並對照美國、新加坡、英國等其餘五國,調查採訪超過兩百名老師、學生,找到教出聰明小孩的答案。此書從去年八月出版,至今仍是亞馬遜書店(Amazon)國際教育類排行榜冠軍。
瑞普立在接受《商業周刊》獨家越洋專訪時說:「聰明(smartness),絕對可以教;有嚴謹的教育,便教得出聰明的小孩。」
台灣自二○○二年推動多元入學、正式廢除聯考制度,十二年來教育體系逐漸鬆綁,但瑞普立的結論,無疑是台灣教育在鬆綁過程中的一記警鐘。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以下為專訪紀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看過這麼多聰明小孩,妳對聰明的定義是?
瑞普立答(以下簡稱「答」):三十年前的「聰明」,指累積並管理教科書和資訊來源的知識,但現在知識因為太容易取得,開始貶值,且環境變化速度太快,教科書知識無法面對現代環境。
我很喜歡我採訪過的一個學生的說法:「聰明是師法他人(learning from others),」聰明是學習的成果。
在現代的經濟環境,學習意味著以知識和技巧為基礎,同時持續吸收新資訊,然後連結新舊資訊,重新解讀、溝通且產生觀點。這是隨環境調整、適應改變的能力,這是現代的「聰明」,就是適應、彈性。
聰明是可以教的
拚命解題,不如換角度思考
問:這樣的聰明可以教嗎?
答:我相信可以。我們如果越知道怎麼學習,越能從經驗裡思考、掌握面對未來的知識。
聰明究竟是天生還是後天,每個文化和時代看法不同。認為並證明聰明是天生的,暗示基因、遺傳,更勝過老師、教育體系,其實這樣比較方便,不是嗎?
以美國為例,因為有種族主義,導致有人以此來理解個體之間的差異,所以聰明在美國變成基因和其他各種因素的複雜交錯。然而隨著時代改變,知識的定義改變,聰明會越不被認為是天生的。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