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Ian Liao@flickr, CC BY 2.0
在台灣談經濟,大部分時候不是經濟學,而是經濟神學。我們有許多不可質疑的教條,比如「台灣市場太小」「經濟成長要靠外銷」「賺不了外匯的產業沒有競爭力」「你做服務業當然薪水比較低」。
大部分人嘴巴說的「拚經濟」其實就是「拚出口」。在這種萬般皆下品,唯有外銷高的經濟觀之下,不禁令人好奇,如果台灣人統一地球,大概也只能外銷到天狼星才能發展經濟吧!(先不要問天狼星在哪,總之是一個GDP比地球高很多的地方,畢竟不外銷難道你想鎖國……不,鎖星嗎?難道不怕地球被銀河系邊緣化嗎?)
你得承認,如果一個沒有外星貿易的地球也能創造經濟成長,沒有外銷出口的台灣當然也行。注意,這裡不是說對外貿易不好,只是提出一項事實:即使沒有外貿,或進出口互相抵消(出超等於零)的經濟體,也能夠發展經濟──靠的是創新、技術進步提升生產力、創造新市場來促進民間投資與消費。用專業術語來說,這叫做內生型的經濟成長(endogenous growth),無關任何外部條件。
走過經濟奇蹟的台灣人,都被教育成認為「賺外匯」比「賺島內的錢」還偉大。正是這種「唯有外銷高」的信念,形塑了我們偏頗的國際觀,導致當前經濟的種種問題──GDP無感成長,受僱階級薪資低落,加工出口的幽靈纏繞不去,認為厲害的人應該出國、留在本土很沒競爭力。
台灣人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出口貿易占台灣GDP的70%,所以經濟成長大部分要靠外銷」。例如馬總統今年3月23日針對服貿協議開中外記者會的時候,就有這麼一句:「各位都知道,台灣是一個小而開放的經濟體,經濟成長7成要靠對外貿易。」
注意,這句話是錯的!
的確,台灣的出口貿易額大概有GDP的7成那麼多,但是出口額還要減掉進口(也就是所謂的淨出口),才構成GDP的元素。而台灣的淨出口只占GDP總額的10%不到,也就是說,一年的經濟總額有90%以上要靠內需,其中民間消費大概就占掉60%,投資和政府支出大概分占20%與10%。
我們這麼說吧,如果家裡有4個小孩,老大賺了6成的錢,老二賺了2成,老三和老四各賺了1成。結果老爸卻說,想讓家裡更有錢,投資重點應該放在小弟身上,你覺得這有道理嗎?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