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是備受矚目的劇場影像設計師,周東彥也拍實驗影片與紀錄片,並多次獲得台北電影獎入圍肯定。今年他與他所帶領的狠主流多媒體,為國家兩廳院製作了NTCH to go系列短片,即將在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雜誌的官網,透過免費的Youtube的免費頻道連結,於九月中與大家見面。藉由輕薄短小的篇幅,周東彥想「把台灣的表演藝術說好,讓大家可以沒有負擔地認識這個圈子。」
「你覺得自己是什麼動物?」訪談的最後,把周東彥在NTCH togo系列紀錄短片中,讓許多創作者窘迫苦思的無厘頭問題再拋回給他,他眼神飄移,沉吟許久,不禁苦笑:「好可怕喔……我為什麼要拿這個問題去逼別人?有什麼動物是想太多、又常常猶豫不決呀?」是擁有高度感知力的海豚嗎?「我不敢說自己是海豚耶。我行動力不如牠們,懶得要命……」
但這位早慧的影像創作者自白,卻立馬被他一系列質量兼具的作品給打了臉。除了劇場影像設計,他也拍片,甚至在北藝大就學期間就以《自我控訴》(2003)入圍台北電影獎實驗類影片,日後又以《我唯一寫過的一封信》(2005)、《待消失的影片 》(2009)等片再度入圍該獎項。而他所執導的第一部紀錄長片《時間之旅》,紀錄倒立先生黃明正的環島倒立之旅,更在二○一二年同時入圍台北電影節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從十八歲獲得第一台攝影機後,周東彥便開始學著用「影像之眼」去面對日常的所有物事,「影像與任何事物都有相通之處。我有時會想,我到底是喜歡拍影像的機器,還是影像……都有吧,它們充滿神秘感。我沒有興趣在平面說故事,反而在流動的影像中,我可以獲得很多的樂趣。」他說。
短片精簡介紹 表演離生活並不遙遠
他熱愛影像,又鍾情劇場。即將開站的兩廳院藝術生活影音頻道NTCH to go,聚焦在新一輩藝術家的引薦,帶領大眾更貼近表演藝術,是他呵護劇場的方式,「當前台灣的國寶、大師都樹立在那裡了,與其為藝術家立傳,我們還可以用什麼角度切入、介紹台灣的表演藝術呢?」
從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所拍攝的短片取經,這個計畫以三年為期,由周東彥所帶領的狠主流多媒體打造的系列短片,不以宣傳為目的,而以成就多元的資料庫為目標,「我希望這些短片是時間過了很久以後,還是有意義的。我們嘗試用輕薄短小的方式去把台灣的表演藝術說好,讓大家可以沒有負擔地認識這個圈子。」
表演離生活並不遙遠,是NTCH to go的核心價值。
目前規劃有四大主軸:“A DAY”直擊創作者真實生活;“WALK IN”引領觀眾跟著工作人員走入後台;“FIRST TIME”讓青年導演、編舞家、音樂家全走上街頭舉牌贈票,讓民眾與表演展開第一次親密接觸,而回想起讓曾赴俄羅斯學藝的樂壇新秀林冠廷在街上舉牌的過程,不禁讓周東彥莞爾,「一個音樂小天才耶,在街上舉牌,真的蠻好笑的……」
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強調跨界交流“MIX & MATCH”,搭起兩位看似衝突、風馬牛不相及的創作者對話的橋梁。比如風格涉導演李銘宸與「菜市場裡的大廚」喬艾爾就因此而搭上線,「配對其實沒有一定的規則,但當我們跟喬艾爾聯絡,想請他來看排,他跟我們說他看過一齣戲,一聊之下就是李銘宸的作品。李銘宸很瘋,喬艾爾也不遑多讓,像他會去傳統市場做出很誇張的分子料理……我們也讓他做菜,他在片中做了墨魚龍鬚糖,這種混搭就像李銘宸。」
追求完美 把事情「搞大了」
但周東彥也不諱言與兩廳院、表演團隊的層層溝通是這計畫最困難之處,既耗工也費時,而他用紀錄片的方式處理短片,也讓每支影片所耗費的心神難以估量,「我們真是太天真了!忍不住愈做愈細,沒想到就把事情搞大了……」
「對完美的追求」或許是創作者無法遏制的,鑲嵌在潛意識的自我要求。
「搞大了」讓周東彥不只聚焦在單次的演出介紹,而是從「現在」回顧藝術家們的過往創作歷程,也讓表演走出黑盒子,帶入台灣人文風景,比如讓李銘宸到永和福和橋下的菜市場、二手市集,巷弄裡穿梭;讓陳武康搭公車;讓周書毅搭捷運、在天台跳舞,而台北的天際線就在不遠處……
「我很喜歡拍書毅的最後一個段落。他在北投71園區的天台跳舞,在雨中,人是模糊的,城市是清晰的,在失焦與對焦之間,我們暗度陳倉地回應了《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的語言。」
短片要吸睛 一次說好一件事
但在現代生活資訊洪流中,如何讓短片被看見?周東彥指出,不同於長片有累積、鋪陳的餘裕,短片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有足夠的吸引力,「必須三五分鐘把故事的起承轉合說得完整,甚至有時候沒有轉,一次只能說好一件事。」
時間是限制,但創作者的思考卻讓框架有被擊破的可能,「對我來說,用時間來思考影像是很直覺的。影像就是貼在時間上的創作,是記憶,當中的真假虛實也很有趣……透過frame、焦距,似乎可以創造出那種我們稱之為『美』的事物……」周東彥如是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