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兩場天后級演唱會的售票事件,造成網友無法透過線上購票系統順利買到自己想買的票。不管廠商宣稱自家購票系用了多高級的設備,也無法應付暴增的售票流量。導致甚至觀眾必須直接到廠商的實體店面排隊,甚至在現場差點發生衝突事件。不由得讓我們想知道,這是台灣的線上購票系統出了問題,還是這原本真的就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最近從阿妹「烏托邦演唱會」的拓元售票系統事件,拓元聲稱添購了四百多萬的伺服器但卻依舊無法順利應付售票的流量,到2015江蕙「祝福」演唱會即便寬宏售票系統說明在售票前有進行了22萬網友進行註冊與試用,卻依舊在當日湧入35萬人次後出現售票服務無法應付的情況。
針對這樣的情況,友站數位時代對酷米移動傳媒執行長許世杰進行了專訪,為大家剖悉這次寬宏藝術所面臨到的問題,而這問題中所反應到的,是台灣金流支付上的現況。
(許世杰現為酷米移動傳媒執行長。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碩士、商學博士,曾任東森購物資訊長兼策略長,專精電子商務相關領域。2010年創辦酷米移動,積極推動行動商務平台及Mobile Beacon 相關應用。以下訪問,將以「許」代表許世杰執行長,「數」表示數位時代)
html requests per second 不等於 transactions per second
數:這次江惠「祝福」演唱會的寬宏售票已有了拓元售票的前車之鑑,使用了速博最大頻寬來提供服務,但卻依舊沒有辦法應付「35萬人同時上線的狀況」,世杰執行長怎麼看待這次的事件呢?
許: 關於這件事情,一堆網路業界人士,拿部落格系統的PV(Page View)來比訂票系統的流量也就太外行。因為部落格系統的 html requests per second 和可劃位型的訂票系統的 transactions per second 是不能拿來比較的?同樣的硬體設備,能做出來的benchmark 數字,起碼也差兩個零。
估計昨天一開賣的前一小時,起碼有一萬台超商的訂票終端,加上幾萬個網路訂票者擠在網站前台,這對後端的訂票系統的承載壓力而言,的確是前所未有的。
根據去年前年的經驗,我相信它原本就知道票會熱賣,也做好準備。但我想它並沒有料到這會是場「封Mi 演唱會」,所以人潮會比去年的大上好幾倍,需要做特別的規劃安排。因為,對任何一個Queuing System而言,只要人潮是原本預估最大值的兩倍以上,應該都會crash,所以,其實我是很同理寬宏售票的。
- transactions與page view:購票行為會有訂位、檢核訂位、保留定位到確認付費完成的多個階段,在資料庫處理上比一般網站單純呈現資訊來說複雜太多倍了。
- transactions與支付方式:若以信用卡進行支付,通常需要等5-10秒的信用卡資訊認證時間,再加上寫回資料庫的時間。
雲端系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嗎?
數:在網路上有部分人士認為這樣的情況是非常適合應用「雲端系統」來應付瞬間的高流量,雲端系統真的是最佳解法嗎?
許: 從售票就可以知道,台灣很多業者,什麼Cloud computing , flexibility, scalability 都是口號說說。基本上,多數服務者還是「自建硬體」的思維,最多就是租租機房。例如像江蕙這種等級的案例,一年沒幾次,售票系統要靠自己的硬體準備來滿足這種特例,實在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問題來了,即 便有人認真想要把訂票系統搬到雲端運算環境去,卻會發現,從 http server, application server, db server ,系統中所有的component 都可以highly scalable ,唯獨那個信用卡收單金流的 payment gateway 並不是,所以兜起來的系統仍然不是highly scalable。
延伸下去就是,台灣很多大電信公司,大資訊公司,都說他們有「雲端運算平台」,但是大家都有 cloud storage,唯獨就是沒有 cloud payment。
收單、金流本質是資訊處理技術,不是金融業務
數:那台灣目前是否有Cloud Payment?這是銀行要負責提升的技術嗎?在國際間是否已經有應付寬宏售票事件的處理能力了?
許:美國的電子商務環境中,信用卡收單這個任務,早已經從銀行移到非銀行的資訊處理業者。
因為收單工作本質就是資訊處理技術,不是金融業務。交給非銀行來做,在內部組織彈性,以及外部市場競爭,的雙重壓力下,當然會讓這個行業飛快的進步,最終使得信用卡收單技術跟得上市場的變化與用戶需求。一個最近的例子就是,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業者,Apple Pay 的誕生也不會那麼順利。
中國呢?中國不一樣。中國的電商環境可以容納像雙十一這樣的流量,是因為中國的B2C電商環境,從第一天就和支付寶淵源緊密。而支付寶,是個純網路公司的產品。但是台灣不一樣,台灣有比中國更健全的金融產業,台灣的消費者有比儲值更進步的信用卡環境可以使用。沒有道理走回把錢預先存放在非銀行的道路,而目的就只是為了做網路交易,然後再以金融體系的風險來做為代價。(這就是支付寶與餘額寶眼前最大的危機)
所以,台灣未來的電子商務環境,真正需要的,就只是類似美國的那種先進的 cloud payment gateway。
回到現實,雖然台灣也是有聯合信用卡中心可以扮演類似角色,但是他的血統(股東組成)與組織架構(員工來源),使得它比台灣的銀行業者還僵固。當然也就不用指望它來完成上述角色。
至於與金融業素無淵源的資訊或電商業者,多數都只想做技術含量很低的「第三方支付」,收收小商家的過路費就好。對於提供真正的雲端電子支付平台這種艱鉅挑戰,反而興趣缺缺。
這才是台灣未來在電子商務環境中真正的隱憂,和第三方支付法令過不過,真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針對這樣的情況,數位時代對酷米移動傳媒執行長許世杰進行了專訪,為大家剖悉這次寬宏藝術所面臨到的問題,而這問題中所反應到的台灣金流支付上的現況。
(許世杰現為酷米移動傳媒執行長。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碩士、商學博士,曾任東森購物資訊長兼策略長,專精電子商務相關領域。2010年創辦酷米移動,積極推動行動商務平台及Mobile Beacon 相關應用。以下訪問,將以「許」代表許世杰執行長,「數」表示數位時代)
數:這次江惠「祝福」演唱會的寬宏售票已有了拓元售票的前車之鑑,使用了速博最大頻寬來提供服務,但卻依舊沒有辦法應付「35萬人同時上線的狀況」,世杰執行長怎麼看待這次的事件呢?
html requests per second 不等於 transactions per second
許: 關於這件事情,一堆網路業界人士,拿部落格系統的PV(Page View)來比訂票系統的流量也就太外行。因為部落格系統的 html requests per second 和可劃位型的訂票系統的 transactions per second 是不能拿來比較的?同樣的硬體設備,能做出來的benchmark 數字,起碼也差兩個零。
估計昨天一開賣的前一小時,起碼有一萬台超商的訂票終端,加上幾萬個網路訂票者擠在網站前台,這對後端的訂票系統的承載壓力而言,的確是前所未有的。
根 據去年前年的經驗,我相信它原本就知道票會熱賣,也做好準備。但我想它並沒有料到這會是場封Mi 演唱會,所以人潮會比去年的大上好幾倍,需要做特別的規劃安排。因為,對任何一個Queuing System而言,只要人潮是原本預估最大值的兩倍以上,應該都會crash,所以,其實我是很同理寬宏售票的。
transactions與page view:購票行為會有訂位、檢核訂位、保留定位到確認付費完成的多個階段,在資料庫處理上比一般網站單純呈現資訊來說複雜太多倍了。
transactions與支付方式:若以信用卡進行支付,通常需要等5-10秒的信用卡資訊認證時間,再加上寫回資料庫的時間。
數:在網路上有部分人士認為這樣的情況是非常適合應用「雲端系統」來應付瞬間的高流量,雲端系統真的是最佳解法嗎?
最後一哩路的 payment gateway才是瓶頸
許: 從售票就可以知道,台灣很多業者,什麼Cloud computing , flexibility, scalability 都是口號說說。基本上,多數服務者還是「自建硬體」的思維,最多就是租租機房。例如像江蕙這種等級的案例,一年沒幾次,售票系統要靠自己的硬體準備來滿足 這種特例,實在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問題來了,即 便有人認真想要把訂票系統搬到雲端運算環境去,卻會發現,從 http server, application server, db server ,系統中所有的component 都可以highly scalable ,唯獨那個信用卡收單金流的 payment gateway 並不是,所以兜起來的系統仍然不是highly scalable。
延伸下去就是,台灣很多大電信公司,大資訊公司,都說他們有「雲端運算平台」,但是大家都有 cloud storage,唯獨就是沒有 cloud payment。
數:那台灣目前是否有Cloud Payment?這是銀行要負責提升的技術嗎?在國際間是否已經有應付寬宏售票事件的處理能力了?
收單本質是資訊處理技術,不是金融業務
許:美國的電子商務環境中,信用卡收單這個任務,早已經從銀行移到非銀行的資訊處理業者。
因為收單工作本質就是資訊處理技術,不是金融業務。交給非銀行來做,在內部組織彈性,以及外部市場競爭,的雙重壓力下,當然會讓這個行業飛快的進步,最終使得信用卡收單技術跟得上市場的變化與用戶需求。一個最近的例子就是,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業者,Apple Pay 的誕生也不會那麼順利。
中國呢?中國不一樣。中國的電商環境可以容納像雙十一這樣的流量,是因為中國的B2C電商環境,從第一天就和支付寶淵源緊密。而支付寶,是個純網路公司的產品。但是台灣不一樣,台灣有比中國更健全的金融產業,台灣的消費者有比儲值更進步的信用卡環境可以使用。沒有道理走回把錢預先存放在非銀行的道路,而目的就只是為了做網路交易,然後再以金融體系的風險來做為代價。(這就是支付寶與餘額寶眼前最大的危機)
所以,台灣未來的電子商務環境,真正需要的,就只是類似美國的那種先進的 cloud payment gateway。
回到現實,雖然台灣也是有聯合信用卡中心可以扮演類似角色,但是他的血統(股東組成)與組織架構(員工來源),使得它比台灣的銀行業者還僵固。當然也就不用指望它來完成上述角色。至於與金融業素無淵源的資訊或電商業者,多數都只想做技術含量很低的「第三方支付」,收收小商家的過路費就好。對於提供真正的雲端電子支付平台這種艱鉅挑戰,反而興趣缺缺。
這才是台灣未來在電子商務環境中真正的隱憂,和第三方支付法令過不過,真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4925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