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由GeogDaily 地理眼提供
文/萬宗綸(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碩士生)
《字型散步》看上去是一本純粹的「平面設計」書籍,然而正如此書所說的,「字型是許多議題的交會:歷史、美學、設計與社會文化」,這本書其實蘊含著地理學。
你可能會想,「字型」這種東西有什麼學問?但如果你去過一些書寫華文的國家,想一想,是不是不同地區慣用不同「字型」?你再想一想,「太陽花學運」時,曾經火紅的「康熙體」是不是有點像中國共產黨進行文化大革命時的標語字型?或者你知道過去的招牌文字,是由專門的師傅所設計手繪的嗎?關於「字型」,牽涉著一連串的文化脈絡,最後才成為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地理景觀。
「字型」的解讀,還須擺放於其所處的地理空間才能理解,比如你可能會在西門町看見「華康海報體」的招牌,但如果走到信義計畫區,作為一名剛開業的老闆,你絕對不會想用「華康海報體」。《字型散步》一書的第二章〈字體就在你身邊〉講了好幾段怎麼閱讀街上字型的方法,譬如「我是台灣人,我愛楷書」一節就指出,走在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城市中,你會在日本看見王羲之式行書、在香港看見趙之謙風格魏碑體,在中國看見印刷體,但台灣街景卻富含著充斥的楷書,一直到了電腦割字的招牌漸漸取代手繪後,由金梅公司製作的電腦楷書體成為作者所說的「台灣生猛庶民圖樣」,化身為切仔麵、蚵仔煎等庶民美食。光是一個楷書,就有如此深層的讀法,從城市性格、漢字文化的地方性,到與庶民生活的結合。
這本書確實有其地理學的讀法,我在剛發表的期刊文章〈差異的召喚〉中,就是處理都市空間與招牌語言的關係,雖然我並沒有分析字型,但我想提供其中一些較平易近人的內容,輔佐讀者們作為閱讀《字型散步》時的一個視角。
我針對信義商圈、忠孝東路四段東區、民生社區,以及萬華龍山寺周圍進行了「數招牌」的田野調查,結果發現,位於松壽路上的信義商圈純粹由外國語寫成的招牌占了75.7%,而龍山寺周圍則只有2.94%。這個數據不是沒有道理的巧合,而是台北市內部不同空間的發展脈絡所生成的語言地景。若將台北的發展想像視作一個光譜,圖表最左的松壽路商圈最符合西方樣板城市(如紐約)的都市想像,從都市規劃到進駐的商家,都複製著中產階級所嚮往的街道生活,是從對全球化的想像所建造出的「資本國度」;相反地,最右側則為市政府欲「翻轉」的老舊社區。介在兩種「極端的台北」間,在此發展想像光譜的中間,則是近年以文化經濟或社區營造為主導的地區,像民生社區就被認為是「(將)翻身成功」的活力區域,忠孝東路四段一帶則是充滿著年輕人生活的空間,八三夭樂團把這裡唱成「時尚」的地方。在這種發展想像的光譜中,語言地景跟隨著彷彿有一條線性道路可依循的普世發展想像,從最高比例的純華語、到最高比例的純外語,這當然與不同語言的象徵意義有關,信義區的外語就不會出現泰語、阿拉伯語,那和紐約八竿子打不著。
在我的田野裡頭,也可以看見萬華如何開始被「縉紳化」(這話或許說得太早,但至少是個開端),2013年調查時仍書寫著中譯名稱「佐丹奴」的招牌,到了2014年再次走訪,就只剩下英語。若你有興趣,下次到比較舊的台北(譬如南機場附近),一些國際品牌是用華語寫的。
現在讀了《字型散步》這本書,或許我實在應該把之前的田野照片翻出來,把受文化脈絡影響甚大的字型也一塊兒討論,畢竟漢字的字型有著與西方文字相當不同的脈絡依存著,譬如書中提到的「日本對台灣字型的影響」或是「香港吹來的中國風」,都讓這幅都市空間中的語言地景增添了更多地緣政治的色彩,我的確在萬華看見更多的「台味標楷體」、在忠孝東路四段看見更多活潑的海報體等等,也在民生社區的Google街景變化中,看見土雞店從手繪招牌換成了電腦印刷的字型,這也許會是台灣語言地景研究與西方文獻很大差異的地方,關於漢字的多變。總之,要解讀日常空間中的字型,這本《字型散步》會是很好的工具書與入門書。(完整圖文請見地理眼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geogdaily/photos/a.181511002031010.1073741828.181377142044396/399034280278680/?type=1¬if_t=like◎地理眼專頁正在辦這本書的抽書活動,趕快前往!
<<即時新聞動起來>>【動即時】:最鄉民的影音頻道
【蘋論陣線】: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onlineopinions@appledaily.com.tw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