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獲科技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
2014年才在101煙火下揭開序幕,不過延續著前年陰影,新春氣氛似乎無法盡興。
總統年年開春喊話要求民眾拚經濟,不過,我們面對的現實卻是經濟成長面臨前所未有的瓶頸與困境:台灣經濟成長在這幾年著實不佳,2013年經濟成長下修了,卻還是沒能保住2%。長期的低迷與產業發展困頓,社會對於未來、經濟發展缺乏信心,整體瀰漫著一股低氣壓。
青年人才外流至歐美,或是鄰近國家尋求發展,不論是到澳洲打工尋夢,或是被外國企業聘請至他國打拚賺錢,皆是常例。政府大張旗鼓推出各項計畫,希望振興經濟、培育未來人才,然而此種政策規劃需具備長遠眼光,才能推出相應策略直搗問題核心,在上至政府單位、下至全體大眾的概念裡,到底未來的希望著力點在哪裡?
其實不只台灣遭遇此種對於未來無望的焦慮,世界各國都面臨類似的威脅,美國就喊出STEM危機。所謂STEM其實是科學、科技、工程、數學(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四個字的縮寫,意指雖然投入此四大領域的學子逐年增加,但是領域內菁英人才卻減少,無法引領下一代的科技研發。
美國總統歐巴馬甚至還喊出口號,要求全美重視此問題,以維持美國在科技方面的優勢,因此教育界、科技業紛紛提出檢討以及解決方案,NewScientist刊登一篇文章,針對各國目前因應STEM危機的教育策略提出反思:
要維持國家榮景,與其刻意栽培更多的科學家或工程師,不如著重培養全民思考能力。
我們教育出來的學生拒絕思考,他們只是想要找到一份工作而已
如果我們都認為現在人類正面臨科技人才水準低落,被STEM危機籠罩,除了政客三不五時就說國家需要更多人才,然後搬出培育專業人才方案之外,到底有沒有真正有效的作法,能夠解除這個危機呢?
2013年12月,英國政府宣布將會挹注每學年5000萬英鎊的資金到STEM領域內的科系。2012年英國皇家工程學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警告英國政府,每年需要額外的一萬名STEM領域的畢業生,才能確保國家競爭力。同年,Microsoft指出STEM產業仍須加強,因為屆至2020年,美國會增加總共120萬個工作機會,需要相關科系的畢業生補齊空缺,而目前只有4萬名畢業生符合相關資格。
這些論點聽起來讓人十分擔憂,不過其中其實有些語病。培育人才不是喊喊口號這麼簡單,就拿Microsoft的報告來講,就忽略了電腦能力其實是進入STEM四大領域的入門基本要求。另外,如果人才真的短缺,為什麼薪水沒有增加?在美國,2000年到2011年,電腦與數學領域的工程師薪水可能漲幅還沒有超過1%。
英國皇家協會(UK Royal Society)主席Paul Nurse特別強調,目前業界內有許多流浪博士找不到工作,更別提有許多博士生根本被大材小用,留在實驗室內做著日日重複的基本工。諾貝爾得獎者James Watson也提到:「我們教育出來的學生拒絕思考,他們只是想要找到一份工作而已。」這是Watson2010年就發出的警訊,而如今呢?「我們似乎教出太多科學家。」但是,這些所謂的科學家,真的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嗎?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