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Stacey Huggins@flickr, CC BY-SA 2.0
「你還好嗎,我很擔心你!」
「噢我剛醒,沒什麼事。睡了一天。被搖醒的。地震很大嗎?」April說,我的螢幕上出現許多地震文,好像在宣告什麼節日正在發生一樣。
「花蓮6.3,不過你睡這麼久,真的沒問題嗎?」<1>
「不知道耶,一整天都暈暈的。我做了夢噢,有你的夢。像Totoro跳長大的舞一樣,我們一跳、結果掉下來震好大力,就醒了。」電話那一頭傳來她沙啞的聲音,連日的感冒顯得很有磁性。
「剛剛搖好大力,不知道為什麼,很想打給你。」
不過身為一位實事求是的科宅(?),我心裡也有一小塊很想知道的是:為什麼我們在地震之後,會打給自己在乎的人?為什麼我們會在臉書上留言呢?是一種「媽,我在這!」的心態?還是我們怕自己被磚瓦砸到先PO文表示自己還活著?
災後媒體依賴(Dependency on media after disasters)
根據媒體依賴理論(Media system dependency theory,MSDT),人們會因為不同的原因、情境、目標(goals)而關注FB、網路、電視新聞等媒體(Ball–Rokeach, 1985)。
(1) 知道這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情(understanding self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2) 想要追蹤熱門的議題並回應(orientation,如之前的校園裡單純的愛情、現在的毒油風波)
(3) 單純好玩(play,比方說分享梗圖)。藉由這些媒體的使用、了解「現在是什麼情況」,你獲得樂趣,並在人群中感覺到「安全」
在地震發生之後(或是食品安全風暴爆發之後),我們的社會開始動盪不安,原先你熟知的生活環境不在安全了,原先你相信的事情動搖了,所以你感到緊張焦慮,一方面想要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另一方面也想要緩解這樣的焦慮。
上網po文逛臉書可以讓你「兩個願望,一次滿足」:你可以從回文中知道地震多少級、還有沒有餘震、哪些油是不能吃的來「獲得資訊」,同時你也看到一些惡搞的搞笑圖片(比方說薑母黃色小鴨、先前雨災時的即刻放假)來「舒緩情緒」。
所以,你上臉書只是為了知道發生什麼事,以及減低不適。這樣講好像挺有道理的,但好像少了一點什麼?
「我打給我媽媽,問她花蓮那裏還好嗎。我媽跟我說,常常在搖她習慣了。」
「電話一直打不通,我很擔心。我傳line給她也沒有回。後來,她回我說她剛剛在洗澡,我才鬆了一口氣。」
沒錯,後續的溝通基礎理論(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theory, CIT)指出,除了「了解現況」(To understand)之外,災後媒體依賴的另一項原因是:你想知道你在乎的人現在好不好,也想告訴他們,你還沒死,一切安好(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我們大多在一些「放送型」的媒體(如電視廣播)「了解現況」,而在一些「連結性」的媒體(如Line或電話)互報平安。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