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第一夫人、第67任國務卿:希拉蕊.羅登.柯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在2014年6月出版了個人新作「抉擇(Hard Choices)」。一般認為,這是她準備問鼎2016年白宮寶座的「暖身活動」。
或多或少,每個人都帶著一些「成見」看世界,我也是。我對美國的成見,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美國小布希總統時代的「波斯灣戰爭」。
2003年當小布希鼓吹盟國發起對伊拉克的攻擊,官方理由是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不嚴肅面對這個理由的正當性是否充足,也不理會全球「反戰、和平」的廣大聲浪,堅持對伊拉克開戰。
按照既定劇本,美國聯軍獲得壓倒性的「短期」勝利,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被處死、政權被推翻。然而,這也是美國所獲得「唯一」但是「代價昂貴」的勝利。接下來近8年時間,美國重建伊拉克的計畫處處受阻,無法得到伊拉克人的信任與支持。同時,駐伊拉克美軍在重建期間持續受到攻擊,「戰後」美軍的死亡人數,竟累計超過4,000人。
終於在2011年底,最後一批美軍撤出伊拉克。最諷刺的是,至今美國仍提不出任何有關「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證據。最初打著正義的旗幟,8年內帶給無辜伊拉克人民與聯軍部隊慘痛的傷亡數字,但是關於「正義」的回答是什麼?輕描淡寫地帶過。
我對美國在民主、科技、醫療、創新等領域對世界的貢獻,從未懷疑。但是過度自信、以暴制暴、師出無名,是美國主導的伊拉克戰爭結束後,在我心中形塑出來、對這個世界強權的「成見」。為何我用「成見」這個字眼?因為在局勢複雜的今日,我相信任何議題都難用單一觀點來下結論。除此之外,接任小布希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某種程度改變了我對美國的看法。他跌破眾人眼鏡所延攬的國務卿(黨內總統初選的政敵)希拉蕊,則扮演了其中非常關鍵的角色。
希拉蕊在歐巴馬政府內推行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巧實力(smart power)」。在華府這並不是一個新名詞,「軟硬兼施」的策略也不算一個新概念。但是經由希拉蕊這樣足智多謀、身段柔軟的政治人物來詮釋,特別具有「媒體張力」,也為她任內的作為做出成功宣傳。
依我的觀察,不只是國際佈局、國家策略需要巧實力,全球產業發展也跟隨這樣的趨勢。製造業是二十世紀全球經濟活動的主角,土地、廠房、資金等「硬實力」就像作戰必備的條件,也是一間企業兵強馬壯的象徵。「經濟規模(economics of scale)」一詞,更是完美詮釋了要在「製造經濟」的戰場上分出勝負的關鍵。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