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香是許多人懷念的鄉村滋味,75年次的賴咏華不僅自己種田,還學做「土壟」碾米,今年4月預計開著改裝的爆米香車,巡迴全台16縣市,用當地米「爆米香」,目前正在網路募款。賴咏華說,自己的三個身份,剛好涵括一粒米從泥土到嘴巴的過程,希望透過爆米香巡迴之旅,讓更多在地人知道身旁的在地好米。
用爆米香認識在地米
「來來來,要砰啊!」許多老一輩的人對這句話一定不陌生,每當街頭傳來這句吆喝聲,表示香噴噴的米香要出爐了。
爆米香是台灣以前常見的米食加工方法,利用壓力鍋加熱讓米膨脹爆出,再拌入香甜的麥芽糖,冷卻後放入膜盤壓勻,分切成小塊,就成了以前鄉下小孩最常見的零嘴,每當爆米香車巡迴到鄉下,小孩子總是第一個衝出家門,帶著自家的米和麥芽糖,團團圍住爆米香師傅,期待手中沈甸甸的稻米,像魔術般變成清脆的米香。
土生土長的台中市人賴咏華,雖然沒經歷過那個年代,只吃過市面上的爆米香,但4年前到苗栗學種稻後,開啓了一連串米食文化的研究,去年9月買了一台中古爆米香機,開著改裝的車子,到處在各個市集「表演」這項逐漸沒落的傳統技藝。
爆米香的口感和米的狀態有很大的關係,賴咏華說,秈米比較長,做出來的米香相較之下較硬,口感扎實,粳米則較鬆軟,入口即化;糙米米香香氣濃烈,白米則比較鬆,顆粒較大。
親自爆米香後,他才發現原來不同的米爆出來的米香,口感和風味大不相同,加上近年食安事件頻傳,他逐漸興起巡迴全台、用當地米爆米香的想法,「我想讓大家重新審視在地食材的美好與優越。」
巡迴16縣市,用好材料爆出好米香
賴咏華計劃4月踏上旅程,從宜蘭到屏東、花蓮到埔里,拜訪16個縣市的農民,包括新竹冠軍米農民田守喜的桃園3號、宜蘭員山年輕女農吳佳玲的台中秈10號、花蓮漫畫農民「小劍劍」的台粳9號等,贊助的民眾依金額不同,可獲得一包米香,以及這些農民種出來的好米。
Recommended article: Chomsky: We Are All – Fill in the Blank.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