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缺錢 大學仰賴學費、捐款
2015-04-05 20:43:42 世界日報 特約編譯林君彥/綜合4日電
2012年魁北克學生罷課不僅推翻了省政府,也透露對大學經費來源的想法有深刻的文化差異。法裔加拿大學生受歐洲思想影響,不滿省政府提議將大學學費由每年2168加幣調漲到3793加幣。加拿大其他省份習慣美式作法、習慣較高學費,對他們的怒火相當不解。
歐洲大部分國家,國家支付80至100%的學費,這個制度的主要好處是平等和成本控制。績效好的北歐國家,碩士博士比比皆是。績效差的南歐國家,碩博士普遍較少。
美國則是公、私經費兼具,學生付大部分的學費,政府提供貸款和獎助學金。日本和南韓等類似模式國家,個人和家庭支付學費。這種制度往往經費較足,但也比歐洲國家比較昂貴。
公私混合制目前逐漸擴大。一方面是需求增加,使得政府增加高等教育預算。
可是年齡老化促使醫護費用上升,侵蝕到教育經費份額。由於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社會利益比高等教育明顯,大學的經費來源深受影響。
不得已就是允許品質下降。許多歐洲國家已經出現這種跡象。現在德國大學課堂學生動輒數百人「擠擠一堂」。學生人數增加,教授人數卻未同步增加。
另一個辦法就是要求學生多付錢。美國各州預算吃緊。加州15年來大學學費漲為三倍,現在又提議調漲28%。美國之外,大學倚賴私人經費首先發生在澳大利亞,自1980年代末即大漲學費。紐西蘭、智利、南非、英國、泰國及某些前蘇聯共和國紛紛跟進。中國本來不收費,現在收費5000至1萬元人民幣,對城巿家庭不算多,農村家庭可就吃不消。
有優質大學的國家靠招收外國學生增闢財源。英國大學生近五分之一為外國學生。國際上的外籍生從2000年的180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350萬人。
大學另一個私人經費來源是捐款。美國某些大學的捐款收入遠超過學費收入。
其他國家的大學到世界各地找有錢的校友捐款。英國的劍橋大學成績居全英之冠,2012年就募到76億美元。善款有時候跨國界飛來,私募基金黑石公司執行長史瓦茲曼2013年慷慨捐款1億美元在清華大學設立獎學金。
全世界最大的高教機構是默默無聞的一家美國營利教育公司Laureate,它的營收40億美元,學生近100萬人、教職員7萬人。它不推銷公司品牌,寧可讓旗下遍布全球80多所大學自己發揮。
私立大學正在成長。某些國家的私立大學(通常是非營利性質)提供第一流的教育,美國最顯著。印度科技大亨近年亦紛紛創辦大學、作育人才。
德國幾個邦十年前對大學生開始收學費,但現在已經全部停收。因為他們認為高等教育是為公益而辦。智利學生抗議學費太高,導致政府2013年垮台,新政府承諾取消學費。英國工黨開出支票,若在5月贏得大選,要把最高學費從每年9000英鎊調降到6000英鎊。
主張擴張大學私人經費來源的人士說,這會使學生更增添要求、大學會更注重回應。可是他們往往忘了學校受到壓力,可能會放鬆、讓學生容易得高分。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